電郵給朋友列印

無聲世界的動人生命樂章

在中大主修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的譚樂皿(Tom)天生深度失聰,自出生起便活在無聲的寂靜世界,但他堅信後天努力定可跨越先天缺陷,因着本身的付出,加上遇上耐心指導的良師,以及得到大學的支援,Tom衝破重重障礙,今年以一級榮譽成績畢業,更獲得尤德爵士獎學金資助三年學費,9月前赴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攻讀環境毒理學博士課程,實現成為科學家的志願。

Tom兩歲時,其母留意到無論是打雷或飛機經過,他都毫無反應,遂帶他往檢查,始發現他有深度失聰。他三歲起在語言訓練中心學習發音和咬字,及後就讀主流小學和中學。雖然好些發音仍不能掌握,得靠助聽器和讀唇,但Tom現時基本上可慢慢與他人口頭溝通。

「小學上課時不知老師在說甚麼,放學後需由家人解釋一遍,做功課要比其他同學多花逾倍時間。」其後,Tom的一耳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另一耳用上助聽器,並學習了唇讀,上課前備課,下課後積極向教師請教,成績漸見理想,2010年以優秀高考成績考入中大細胞及分子生物學課程。

Tom說,大學對他的支援並不少,例如上課時如要看影片,學系會特別配上字幕,幫助他了解內容;學生事務處借給他無線調頻發射器(即FM咪),讓他給予老師授課時配戴,透過接收器更清楚講課內容。

Tom主動爭取各種學習機會,在三年級時於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當交換生。他發現外國大學對聽障生提供的支援模式更多,例如有專人陪他們上課,並將教授講述內容即時輸入電腦,在屏幕上顯示,或安排同學為他寫筆記,「如我要兼顧抄筆記,便很難看到教授的嘴型,有了這服務,我就可專注看教師授課。」Tom的成績因此不但顯著進步,更放膽選修一些如天文學等過往未接觸過的學科。

一年的交流,他體會到適切的支援可助聽障人士開拓更遼闊的人生,返港後遂建議校方增設該類服務,校方也迅即回應。學生事務處與教學單位聯絡,招募與Tom修讀同一課程的同學,替他抄寫課堂筆記,給他增加不少學習上的便利。

Tom感謝校內遇上不少樂於指導的老師,在學習路上扶他一把。他報考了IELTS英文試以申請海外交流,並修讀了應試工作坊,任教的英語教學單位副講師李幗怡(Miranda)表示,Tom比一般同學更主動勤力,課後常發電郵問問題,或相約時間當面求問,又會頻做寫作練習,給她批改,尋求改進方法,因此Miranda對他印象很深。兩人現時亦師亦友,不時聯絡交流近況。

生命科學學院方永平教授曾教授Tom「蛋白質與酶」一科,方教授同樣形容Tom「勤力、永遠準時上課」,並很欣賞他的學習態度:「他求知慾很強,不明的會求問,不肯定的會釐清,每週總有電郵來問問題;派給同學參考的模擬試題,他是少數會先做一次並問意見的學生。」

雖然學習過程頗艱苦,但Tom視各種困難為挑戰,他亦勉勵他人:「不要自怨自艾,自己並非最慘的一個,遇上障礙要自己努力多作嘗試,始終會有改善。」

錄像

上一個下一個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