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471

2 471 • 19.1.2016 特寫 Feature 創業要趁早 Young and Enterprising 張 愛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呀」,或許創業也 一樣。1976年 喬布斯 成立「蘋果電腦」時二十一 歲,1975年 蓋茨 創辦「微軟」時二十歲,2004年 朱克伯格 推 出「臉書」時也是二十歲。 在這個資訊時代,企業家愈來愈年輕。自出娘胎起就接觸現 代科技的新一代,他們的雄心、創意和創業精神,完全不受 年齡囿限。這些雄心勃勃,在科技世界成就了一番事業的年 輕人,在中大校園也可以找到。 嶄露頭角 劉巡 成立首家新創公司時也是二十歲上下。他是系統工程與 工程管理學系學生,將於今年畢業,不過他已是兩家新創公 司的創辦者。 祖籍江西的劉巡在荷蘭長大,高中時代已經營軟件開發公 司,僱用一隊菲律賓程式設計師替人編寫程式。他本來打算 唸完高中就去菲律賓繼續經營那家公司,但父母希望他上大 學,「所以我放棄原來的想法,來香港唸書,我覺得香港是 個好地方,可以令我保持敏銳,維持競爭力。」劉巡說。 從博客作者到創業家 現在劉巡厭倦了開發軟件,就創辦其他新創公司,其中一家 是Panjury。用劉巡的話說,對於任何話題的公眾意見,都可 以在這個社交網絡上衡量和量化。 Panjur y的前身是劉巡的個人博客,他愛在那裏談哲學問 題。追看這個博客的人愈來愈多後,他在意見欄與讀者有非 常深入的對話。他就想:「互聯網上充滿這類意見,有些對 人很有幫助,有些很有見地,有些則很搞笑。但這些意見大 部分都滯留在意見欄,或者放在零散網上文章的最下方,或 者埋藏在『臉書』排山倒海的自拍照之下。」 因此,他把自己的博客變成讓人自由抒發意見的平台, 不論甚麼題目,無所不談,那就是今天的Panjur y。劉巡 說,Panjury與「臉書」、Twitter、討論區等網上平 台不同之處,在於Panjury是專為處理用家的感受 和意見而設,採用非常有組織的方式把它們儲存 和分門別類,用家可以輕易到處瀏覽,尋找想看的 意見。 在Panjur y上,幾乎甚麼都有人在評分和表達看 法,從最佳國家領袖到寫得最差的小說。現在這個 網站每個月約有二萬五千訪問人次。 無懼失敗 劉巡覺得成立和經營創新公司並不難。他說:「只 要你為公司定下清晰的方向,然後謹守紀律,遵 循你的時間表和發展階段。當然,如果你缺乏紀 律,很多事情都很難做得好,不只創辦新創公司 如此。」 不過,據估計美國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新創公司都以失敗告 終。劉巡也警告說,不要把新創公司和它們的創辦人想得過 於浪漫。「許多想創業的人只看到名成利就這些最好的結 果,而忽略最可能出現的結局,例如抑鬱、破產和失敗。他們 也完全不知道創辦公司需要花多大的工夫和力氣。」 成立新創公司的一大困難,是從投資者身上獲取資金。對此 劉巡有經驗之談:「我至今一直活躍於社交領域。為別人做 一些項目、參加一些團體、幫忙做慈善活動…… 你最終會遇 到有興趣投資小企業的人,或者他們認識有興趣的人。就算 我甚麼人都不認識,而又要為我的新創公司籌措資金,我也 可以拿電話到處找人。」 離開領導角色 有些人建議新創公司企業家在創業之餘,也應該花一段時 間去替別人打打工,因為暫時離開領導角色,可以學習到不 同的領袖智慧,更透徹了解員工的想法。劉巡在大學三年級 時休學一年,到中環一家大銀行打工。「我當時想,既然香港 每個人都想投身金融界,我也應該試一試。」 他從中學到甚麼經驗呢?「主要是明確知道自己不想在大企 業工作。這不是工作時間或薪水的問題,而是因為自僱帶來 的自由。我可能為自己的公司每天工作十小時,但至少我可 以穿着內衣褲在家工作。」他答道。 香港的創業環境 談到新創公司,大部分人會想到美國、以色列或者新加坡之 類的國家。香港大概不是人們心中適合創辦新創公司的社 會。劉巡認為香港薪水高,吸引許多本來有開創自己公司念 頭的人去為跨國大企業工作。 但他說:「這種心態正在改變,因為香港政府正嘗試刺激成 立更多新創公司。他們向中小型企業提供許多資金。我在香 港不到四年,在這段時間新創公司成長了三倍。我想人們最 終會受資源所吸引。」 Photo by ISO staff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