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自從Airbnb在2007年出現,租用閒置資源的經濟模式在全球遍地開花,愈來愈多旅客透過Airbnb網站租用居民家中的閒置床位或整個單位,節省旅費之餘,更可體驗當地風情。創辦人Brian Chesky回憶當初向母親分享「讓旅客與當地人共住」的理念時,母親大惑不解,外祖父卻淡然回應:「我年輕時就是這樣去旅行。」兩代人的反應,勾畫出迥異的消費模式。美國二戰後出現大規模生產,消費主義興起,幾乎人人都是通過消費、擁有物品,藉以建立身分認同及中產地位。
分享閒置資源 顛覆消費概念
中大創業研究中心項目總監陳志邦教授指出,共享經濟旨在以「分享」取代「擁有」,鼓勵人善用網絡平台,把閒置資源或技能分享給有需要者,「一般家庭不會每天都使用電鑽,假如物主願意與鄰居分享使用,整體社區就能減少購買電鑽,避免浪費,該電鑽亦能得到充分運用,體現出共享經濟的精神。」當中的閒置資源可以是有形的物品,如小型家電、空置房間、衣服、假日才使用的汽車,或是知識與技能等無形的資源。
其實香港經濟在起飛前,早已實踐共享活動;在家媽媽幫忙看管在職媽媽的孩子,大家亦會聚首鄰居家中共享《歡樂今宵》電視節目。只是社會經濟改善後,家家戶戶習慣了各自添置用品,以提升生活質素。然而,都市人追求時尚產品心態導致不少可用的物品遭棄置,過量生產亦會浪費天然資源。2008年的金融風暴過後,社會大眾開始反思過度消費的問題,令共享經濟再次萌芽。
共享社會 建美麗新世界
共享經濟於2011年獲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十個改變世界的概念」之一。中大學生於2016年發起校園首個常設二手物交換平台「山城角樂」,以鼓勵同學實踐綠色理念、反思過度消費。交易的貨幣是「時分」,而非金錢,閒置物資可拿到店內賺取時分,並以時分換取其他物品,以增加捐贈和使用二手物的頻率,促進中大社區的物資流轉。社會學系畢業生伍朗希是初創成員之一,她說:「積分制度既可吸引同學持續參與,又可以延長物資交換過程,比傳統以物易物更有彈性,因為社員可以累積分數,不必即時以一物換取他物,故可以有充分時間考慮自身需要後才兌換,進一步減少浪費。」
社會學系畢業生葉曉慧喜歡觀察社會現象,她留意到不少家庭主婦為照顧家庭放棄事業,同時很多在職人士下班後沒有時間煮飯,遂於在學時期成立社企「妳想煮意」,聘請主婦為上班族購買新鮮食材,既可讓主婦一展所長,善用閒暇改善家庭經濟,又可令在職人士烹調營養住家菜。「客人只需在網上填妥食材訂單,主婦便會到街市代購新鮮食材,準備即煮的營養餸盒於指定時間送到顧客家中。」團隊已於今年8月正式開業,並計劃讓主婦撰寫營養食譜,推動本港家庭過健康「自煮」的生活。
開拓共享市場 革新創業思維
科技發展的確降低進入市場的門檻,衍生不少新的商業模式,陳教授認為共享經濟的成功在於網絡資訊整合的質素,「Airbnb和Uber的強大之處在於沒有自己的資產,它們只是將市場上現有資源整合,在網絡平台提供快速的資源配對,從而在市場脫穎而出。」但由於這種商業模式的入場門檻低,其他人很容易加入市場競爭,例如當GoGoVan召車平台成功後,同期便有CALL4VAN等對手出現。陳教授認為,當公司取得市場佔有率,便需要着手提升服務質素,避免客戶流失,例如改善平台的用戶體驗,為貴價、易壞的產品購買保險。
在共享經濟的浪潮下,消費者輕易在共享平台找到較優惠或較方便的產品與服務,這類嶄新的商業模式往往會衝擊同類行業的市場,惹來不滿。其實傳統企業大可把握共享經濟的機遇,藉着投資或併購共享平台,提升品牌的吸引力,例如寶馬車廠於2011年投資共享車位平台JustPark,結合其應用程式與寶馬汽車的導航系統,方便車主尋覓車位,成為一種增值服務。
陳教授認為新興產業只要合乎消費者的利益,能減低成本、提供更佳服務、改善市民生活質素的話,社會都應支持其發展。然而,他亦表明,若果某些商業模式僭越社會道德規範,即使有市場需要,都要受到限制:「有一個交友平台叫Ashley Madison,但它是專門讓已婚人士尋找婚外情對象的平台,全球會員人數更達三千七百萬,雖然網站後來被揭發大部分帳戶屬虛假帳戶,但從它的收入來看,顯示仍然有市場需求,但這類服務明顯衝擊社會的道德底線。」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03期(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