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榜上友名

整形俠醫

彭志宏為弱勢社群重燃希望

彭志宏醫生與兔唇裂顎兒童<em>(受訪者提供)</em>

整形外科專科醫生彭志宏的英文名叫Peter Pang,是名副其實的「小飛俠」。自1999年起,他努力安排假期去中國內地及一帶一路國家義務為兔唇裂顎兒童做手術。

起初Peter應其師父董文光醫生之邀到南京施兔唇手術,甫抵步才得知有八百個輪候個案,但做手術的日子僅有四天,只能做二百多台手術,「沒辦法,只得忍痛推掉幾百位病人。」他們每天從早到晚做手術,試過做到晚上十點。有一晚在手術快將結束之際,看到有位病人的狀況不算複雜,立即再埋頭苦幹半小時。

「半小時對我們而言是吃飯的時間,但足以影響病人一生。」自此,「勿以善小而不為」成為他的座右銘。當時有感需求龐大,Peter決心要繼續做義務手術,考取整形外科專科資格後也要做下去,至今他已惠澤過千病童。

為兔唇裂顎兒童義務做手術<em>(受訪者提供)</em>

虛構故事中的小飛俠帶了三個小孩到夢幻島歷奇,享受自由自在的歡樂,更共同對抗海盜。同樣,這位現實中的小飛俠感染了不少外科醫生和醫學生做義工,當中有一位成為無國界醫生,冒着槍林彈雨救治病人。

鍾逸傑爵士見Peter多年熱心義診,邀請他成為逸傑國際慈善基金會董,一起造福更多兔唇病童,由他負責提供醫療諮詢,後來更協助機構籌款、招募義工、安排服務、與政府聯繫等。Peter酷愛攝影,這個嗜好正好大派用場。他在兔唇手術期間拍照,後來更自學拍片,攝錄手術過程,讓機構製作籌款影片,也為義工留下美好回憶,冀推動更多醫生及志願者參與服務。他凡事盡心盡力,深得鍾爵士的信賴,後來接棒成為基金會主席至今。

鍾逸傑爵士<em>(中)</em>畢生投身慈善,助人無數,Peter在他身上獲益良多<em>(受訪者提供)</em>

Peter自幼畫畫了得,喜歡砌模型,原本打算考入港大建築學系,但姊姊時常與他分享在中大讀醫的點滴,令他對醫科漸生興趣,1988年透過中大暫取生計劃考入醫學院,並加入新亞書院。頭一年他主要學習基礎知識,要學物理、生物、化學、生理學等,也要上大學通識。「我很喜歡通識課,尤其是李天命博士和王煜博士的『思想方法』,內容對於初入大學的人很重要,助人思考人生意義。」

Peter認為建築系與醫科有共通之處,兩者都要修讀五年之久,訓練嚴謹,都是以人為本。畢業後,他選擇投身整形外科,在人體上「砌模型」。他認為整形外科講究外貌與功能,手術千變萬化,既有趣又富挑戰,可以與不同專科醫生合作,例如心胸外科醫生在病人胸口開了很大的傷口,整形外科醫生就要為病人重整傷口。

行醫以來,Peter最難忘一位臉上長血管瘤的病人。她幼時臉上長了血管瘤,初時腫瘤不太大,兒科醫生認為不值得冒險做全身麻醉手術,着她定期覆診。病人到了十六歲,血管瘤長得很大,由嘴角、鼻旁到眼睫毛附近都有,甚至出血,她的血色素更跌至正常人的一半。外科醫生為她割除腫瘤,臉上留下大面積的傷口,Peter從她的大腿移植組織到臉上,為她重整傷口,免遭毀容的厄運。過了一段日子,Peter收到她的結婚照,知道她在術後重新投入生活,遇上如意郎君,找到幸福。

Peter喜歡與醫生朋友討論奇難雜症和醫學研究,機緣巧合之下與朋友加入了扶輪社,這個組織由各類專業人士組成,彼此發揮專業所長,貢獻社會。扶輪社定期邀請不同人士分享專業知識,令他增廣見聞,廣結善緣。他從中結識了一位資深測量師,談得投契,更一同成立「樂健會社」,匯聚不少中西醫共同推動香港發展中西合璧醫療。Peter在2015至16年擔任扶輪社(香港、澳門、蒙古國及廣東省 )總監,建立更多人脈,那年在扶輪社認識九龍樂善堂前主席,獲邀加入,後來在2021年出任九龍樂善堂主席。

考察樂善堂在宋皇臺道與土瓜灣道交界以組裝合成技術興建的社會房屋<em>(受訪者提供)</em>

住屋是香港的深層次問題。興建公屋動輒十年,不少基層市民在輪候期間要住劏房。2017年,有愛心地產商在九龍城收樓後翻新部分樓宇,改為社會房屋,交由樂善堂營運,供八十八戶家庭入住。樂善堂也有做試點計劃,包括將一間已停辦的樂善堂小學改建為五十一個單位,又在土瓜灣一幅閒置官地建組裝屋,提供一百一十個單位。每個單位有獨立的水電錶,用者自付,住客不用再忍受劏房業主的剝削,以相宜的租金入住社會房屋,生活空間也改善了。

這些社會房屋宛如一個小社區,租戶互相照應,重現獅子山下彼此守望的精神。Peter說︰「有租戶以前租住品流複雜的地方,小孩不敢在街上玩耍,現在自組踏板車隊,玩得不亦樂乎。」他最難忘的一個三口之家,以前租住七十尺的劏房,只容得下一張床,吃飯要輪流吃;入住社區房屋後,地方大了很多,可以圍在一起吃飯了。Peter更捐錢成立「社會房屋學院」,資助他們報讀有認證的技能課程和考取資格,助其自力更生。

新冠疫情自2020年起肆虐香港,樂善堂在疫情之初為市民搜羅口罩,並成立由藥劑師主理的樂善堂社區藥房,向普羅大眾提供多元、便宜的藥劑服務。2022年頭,香港出現嚴峻的第五波疫情,市面嚴重缺乏退燒止痛藥和快速檢測劑。得多位善長慷慨解囊,樂善堂隨即購買平安藥和檢測劑送贈基層市民,機構的膳食中心更預備便宜又有營養的兩餸飯,解決基層的溫飽問題。

於中秋佳節向獨居長者送上祝福<em>(受訪者提供)</em>

第五波疫情衝擊香港的公立醫療體系。樂善堂迅速在石硤尾公園體育館和灣仔港灣道體育館設立暫托中心,在3月投入服務,分別提供一百八十和一百三十個床位,照顧由公立醫院轉介、確診新冠病毒而病徵較輕微及穩定,或在康復中的長者,以解燃眉之急。樂善堂也照顧到少數族裔的需要,為他們提供防疫物資,安排打疫苗。

適逢中大醫學院成立四十周年,Peter知道不少校友想趁院慶一起回應社會的迫切需要,他與民政事務總署、樂善堂和校友協調疫苗接種服務,義務到多區為兒童及長者接種新冠疫苗,希望提高學童及長者的接種率。他又召募會爬山的校友,一起帶備裝有疫苗的凍箱、急救包和保護衣到大嶼山的偏遠地方為村民打疫苗。

Peter的性格如同其中文名「志宏」,志氣如此宏大高尚,何以有這麼多時間應付診所公務和各類義務工作?「現時在私營診所工作,彈性大了,可以減少工作,騰出時間做義工。我感謝太太盡力照顧三個孩子,讓我全情投入工作和義工服務。孩子從我身上學會了『施比受更為有福』,他們見慣我在公開場合演講,演講技巧也進步了。」

儘管生活忙碌,Peter仍會返中大醫學院教導學生,他時常勸勉學生要有「T型發展」,即要具備廣博的見識和專業知識,但他對自己的要求更高,「我希望自己有『π型發展』,即是兼具見識和有兩種專業範疇,這樣才有更大的協同效應,幫到更多人。」

他說:「鑽研專業知識是必須的,但有知識亦要有見識,只顧忙到退休才見識世界,到時未必有健康。想做的事要趁早做,要把想做的事融入日常生活。」Peter坦言自己只是順應生命的邀請,摸着石頭過河,往往在回顧足跡之時才發現每一步都有意思。「只要你迎向未知,嘗試打開一扇門,生命就會為你點亮下一步的方向。」

Peter感激太太盡心盡力照顧家庭<em>(受訪者提供)</em>

文/jennylau@cuhkcontents

標籤
校友 彭志宏 整形外科 醫學院 新亞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