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单指不受疾病困扰,而是包括体格、精神和社交各方面的健全状态。当中精神健康涵盖情感表达、生活调适及发掘潜能。在关注长者健康时,我们通常都侧重于身体上的问题,较少关注精神层面。统计显示全球每5位60岁以上成年人就有一位受精神健康问题困扰,常见为抑郁、焦虑及认知障碍症,而且比率随年龄而增长,大部分问题都没有得到适切的诊断及协助,结果有四分一的长者因自残导致死亡。除此之外,精神健康问题亦增加长者罹患疾病之风险,例如高血压或心脏病,及不利于各慢性疾病管理而引发并发症。
由以上可见,长者的精神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本港长者自杀情况一直都比其他年龄层高,平均每日有一宗发生,情况堪忧。根据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本港独居或只与伴侣同住的长者于过去10年大幅增长了六成至45万名,占长者总人数三分一。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与邻舍辅导会早前针对此组别进行一项健康调查,结果发现17%受访者有抑郁症风险,而他们比其他受访者更多有不定时进餐、饮食不均、运动量较低等不良生活习惯及营养不良的情况。是次调查为单次性,未能肯定各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这些数据再次突显了关注长者精神健康及其对整体健康影响的迫切性。
风险因素
长者常要面对影响精神健康的挑战, 包括:
《论语.为政》中提到,「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其实当中早已经透露了长者要保持心境开朗的玄机。这段时期普遍被称为「第三人生」,重点同样是提醒长者在走过营营役役的大半辈子后,该趁机享清福,并完成内心深处积存的愿望。以下是一些促进长者精神健康的原则:
1.尊重长者的自主
即使因生理、家庭岗位或疾病的改变而影响了长者的独立能力,这些却并不代表他们不可再为自己的生活作主。我们应积极聆听和了解长者的个人看法及意见,让他们明白自己亦备受重视,及让他们继续参与生活中的各项大小事务,体现自我价值。我们有时听说,即使长者仍有能力,有些家人或院舍的职员仍不许他们做任何事,以为这样才可表达自己对长者的关心及爱护,结果长者只好整天坐着看电视,加剧他们的无力感,亦加速衰老过程。另一边厢,美国有一位90岁女士确诊患有癌症后毅然拒绝手术及化疗,她的儿子尊重她这个决定,并在接着的一年时间陪伴她穿州过省长征了一万三千英里,幸得她的媳妇在脸书(Driving Miss Norma专页)分享了这些日子中他们的游历,他们满载笑容的照片,启发很多人明白到躯体上的退化或疾病并不会剥夺长者享受自主及快乐的权利。
2.保持身心健康
长者既要学习接受身体机能带来的生理变化,亦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勤加锻炼身体,延缓衰老。多项研究都已证实不同类别的运动,只要持之以恒,对健康都有多重益处。其中的身心运动(mind-body exercises),例如太极、瑜伽,虽然较为温和,但配合呼吸及静观练习,亦可有效改善长者的体力、平衡力及柔软度, 甚至认知能力,并且有助舒解心中郁闷及焦虑的情绪。
勇于尝试
3.重新发掘喜好
长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把注意力寄托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 例如摄影、园艺和烹饪等,好好发展自己的潜能。长者亦可多参加社区举办的各项活动等,认识一些新朋友新事物,扩阔眼界及社交圈子,让生活更充实。台湾有一套纪录片《不老骑士》,记载了17位平均年龄81岁的长者如何完成骑电单车环岛游的梦。本港亦有由长者组成的乐团,当中有一些团员甚至是前半生都从没有接触过乐器,但是他们仍然勇于尝试。这些长者的坚毅及对生命的热忱都没有因岁月的考验而减退。近年来,本港的多个社福机构亦都大力推动长者义工服务的发展,让长者可透过参与各类活动,如探访或电话慰问,运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及智慧回馈社会,积极体现互助精神。
4.及早寻求协助
长者如未能应付生活、经济或长期照顾所造成的压力时,应及早向社区服务寻求协助。另外,假如亲友发现长者出现性情改变或情绪容易变得不稳,或者长者感到自己的记性常有偏差,都应及早寻找专业意见。因为这些情况都可能是认知障碍症的警号。本地有些机构除了有评估服务,亦提供诊断后的支援服务,当中的训练可让患者较易适应疾病所带来的影响,及让家属更具体掌握有关照顾技巧及社区资源,为日后生活安排作好准备。
总结而言,精神健康是个人整全健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者因为身体机能日渐退化及身份角色转变所带来对生理或生活之影响尤其值得关注。文中提议几项可促进长者精神健康的原则,都蕴含着亲属的支持、陪伴和社区综合服务配套对长者精神健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