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女性,在中年除了面对更年期的种种变化外,妇科癌症可说是另一大威胁,很多妇科癌症事前毫无先兆,往往令患者不知所措!患病后,女性要接受各种创伤性的治疗,对其身心的影响可想而知。在众多副作用中,「性功能」受损却一直为人所忽视。在思想保守的华人社会中,如何打破对「性」这个禁忌,令受到「性」问题困扰的妇女能重拾希望?
妇科癌症一词耳熟能详,但究竟所指的是哪几种疾病?其实妇科癌症泛指女性生殖器官癌症,包括子宫颈、子宫、卵巢、外阴、阴道和输卵管。根据2016年的香港癌症统计数字,妇科癌症在常见癌症中排列第三位,也是女性癌症的第四号杀手!事实上,所有女性都有罹患这些癌症的风险,至于风险的大小则因年龄、家族病史和生活方式而异。
性功能受损被忽视
患上妇科癌症,不免要接受各种创伤性的治疗,当中可能包括施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或化学治疗,这些治疗对女性的生殖器官组织和结构有一定影响。因此,治疗后「性功能」也不免受损。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指出,约五成妇科癌症康复者的性功能都会受损,亦会为女性带来长时间的困扰。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最近进行一项相关的研究,结果亦反映类似情况。研究发现,超过八成完成治疗超过6个月的康复者中,只有66%的妇科癌症康复者仍有活跃的性生活。换句话说,大部分康复者对性生活有所保留!碍于中国传统的保守思想,华南妇女对「性」这个字感到难以启齿。其实,性生活受到影响,对妇女的整体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包括情绪、自尊心、自我价值观、生活满足感、与伴侣的关系等,实在不容忽视!
乏性健康护理服务
在香港,使用公共医疗系统的人数众多,覆诊轮候时间长、诊症时间短;医生和护士只能关注病人病情的进展、有没有恶化或复发的迹象,往往忽略了病人在治疗后的身心需要。在现时公共医疗系统中,对「性」这方面的护理和介入服务只是寥寥可数,未能提供有系统的性健康护理服务。即使患者能鼓起勇气提问,而所能提供的资讯却是有限,其质素亦取决于医护人员对「性健康护理」这方面的临床经验。
中大医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采取概念图像策略,推行了一项研究,旨在订立一个实践模式,引导和推广针对香港妇科癌症病人的「性」护理服务。
研究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利用定性研究方法,探讨妇科癌症病人及其配偶/伴侣、妇科肿瘤科的注册护士及专科医生对性功能的认知,以及对良好的性护理实践的意见。研究共邀请了30名妇科癌症病人及其配偶/伴侣、20名在妇科癌症部门任职的注册护士和专科医生进行个别访谈,每个访谈为时30至40分钟。访谈后研究人员将所录得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50个陈述句子,
再将这些陈述句子回送给相同的参加者进行重要性评分,以评定每一个陈述句子对于性护理的接受性、恰当性和可行性各方面的重要程度。其后,研究小组采用统计技术去制订一个概念图,以阐明这些陈述句子之间的关系和类别。从概念图归纳出七大主题:提供资讯、讨论有关治疗对性功能的影响、对于提供性护理服务的态度、性护理服务的模式、提供性护理服务的人员、性护理服务的介入时间,以及机构的支援。
首创模式惠及病人
第三个阶段则以概念图作为基础,拟定一个「性」护理程序,推动护士为妇科癌症病人提供适时、有效和符合经济效益的性护理服务。参与研究的护士和医生们大部分认为这套程序有用(88.2%)和切合现况(82.4%);部分参加者提出对资源和训练不足的关注,并同时在形式、时间、场合等方面提出一些确切的建议,有助进一步改善程序。透过这项研究,我们明白到妇科癌症病人共同遇到对「性」的难题和需要,也了解到医护人员在提供性护理方面所需的知识和支援。
是次研究是本港首个探讨妇科癌症病人、其伴侣/配偶和医护人员对「性」护理服务看法的研究。透过了解他们对性护理服务的意见和关注,从而有助厘定长远医疗服务的发展。有了这套以实证为本的「性」护理程序,有助护士为妇科癌症病人提供更适切的护理,令病人及其伴侣/配偶得到合适的诊断和治疗,对症下药,不再惧怕,为性生活带来正面的转变。
参与研究的护士和医生对这套「性」护理程序都有正面的评价,并认为适合在香港作临床实践;至于如何在全港有系统地推行,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作为华人「性」护理服务研究的先驱,本研究不仅能促进妇女健康服务的发展,也作为其他国家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