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来愈频繁,人际关系也日趋复杂。压力大是现代香港人的写照,匆匆的步伐、打不完的电话、回复不完的电子邮件,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会跃为全球第二大慢性病。香港心理卫生协会则指出,每3个人就有一人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以抑郁症、焦虑症和物质滥用为最常见。据报道,目前全港700多万人口中,有超过200万人口有显著的精神困扰,且大多数为15至24岁的年轻人。原因多为工作繁忙和学业繁重。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让我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大部分的身体疾病都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没有精神心理上的健康,就不能称为真正健康。提高全民精神健康,已成为亟待重视的社会问题。良好的精神健康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和谐的家庭关系,也会减少社会中暴力及冲突事件的发生,使整个社会风气处于积极的状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促进全民精神健康呢?
首先,每个人要从关爱自身做起。市民应该主动学习精神心理方面的知识,关注精神健康的话题;同时,也应当多参与社区中的文娱活动,勤于与家人朋友沟通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如果觉得自己有情绪方面的问题,可以阅读一些精神健康自助手册,或寻找专业人士(如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帮助。
如果有较严重的情绪问题,要及时去医院做专业检查,早期发现并治疗,可有效避免严重精神疾病(如重度抑郁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张先生曾经在政府机构担任领导职位,退休后突然空闲下来,没有会议,没有很多人关注,整日闷闷不乐,对事情提不起兴趣,脾气变差,和家人的关系也日渐紧张。张先生认识到自己可能有老年抑郁症的表现,就购买关于管理情绪方面的书籍学习,他按照书上的建议调整心态,积极参加社区中的老年兴趣班,每天早晨都去和朋友打太极拳,慢慢地适应了退休后的生活。
主动关心亲友同事
与此同时,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关心身边的亲戚、朋友和同事的心理状况。如果家中成员患有精神疾病,要尽好照顾者的责任,鼓励家庭成员接受治疗,协助其进行康复训练。采用精神健康急救的方法(包括Assess:接触当事人,评估和协助处理危机;Listen:非批判性聆听;Give:给予当事人支援和提供资料;Encourage:鼓励当事人寻求合适的专业援助;鼓励寻求其他支援),学习如何帮助有情绪危机的人,在没有获得专业人士的帮助前为其提供支援,防止其陷入更大的精神危机。
香港心理协会设有专门面向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课程和书籍,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接受相关的培训或自学。更重要的是对于身边有精神问题的人,要做到不歧视、不排斥、不给予负面评价(如「疯了」或「不正常」等)。积极包容的态度能使有精神问题的人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出阴霾,恢复健康。近年,初高中学生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中学生抑郁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会造成很大影响。
安仔(化名)是一名中三学生,他近日学习成绩一路下滑,行为孤僻,
班主任李老师偶尔在课堂上看到他在默默流泪。李老师积极地和安仔沟通,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安仔幼儿时父母就离婚了,从小由爷爷嫲嫲抚养长大,爷爷嫲嫲只关注安仔的吃住问题,对安仔的行为比较纵容。李老师曾经接受精神急救的培训,在初步安抚了安仔的情绪后,李老师将安仔带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心理咨询师帮助安仔制订详细的治疗计划,最终帮助他渡过情绪难关。
政府在促进全民精神健康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精神健康问题首先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政府应高度重视精神健康工作、科学预防并治疗精神疾病,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议借助政府力量在社区中积极开展精神健康方面的知识讲座,制作促进精神健康的宣传册,组织促进精神健康的社会活动(例如体育文娱比赛等)。
建立健全防治体系
政府也应该努力建立健全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及保障机构,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解决人们在升学、就业,以及婚姻和家庭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应重视精神健康方面的科学研究(例如心理治疗及康复、社会歧视等主题),获得理论的创新与科学的证据支持,从而建立更加完善和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提高全民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月」是一项全港性的精神健康公众教育活动,由劳工及福利局联同多个政府部门合办,旨在透过不同形式的公众教育及推广活动,宣传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以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接纳。2018年香港的「精神健康月」活动开展了「最窝心的一句话」比赛,此项活动鼓励参与者与家人分享幸福的能量,从而促进家庭精神健康。
香港医院管理局曾强调精神卫生服务应由传统的「住院照护模式」转变为新的「以个人需要为本的治疗及护理模式」,进一步加强与丰富社区精神健康服务。政府正在努力改进现有的精神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变化,提高全民精神健康。
希望大家能积极了解并正确认识精神健康与精神疾病,给予自己和他人更多的关怀,帮助身边的人渡过情绪难关。只有将个人、家庭、社区组织、工作单位及政府的力量集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全民精神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