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打针」,恐怕「大人细路」也怕怕!而静脉穿刺就像打针一样,要用针具刺入静脉抽血或注射。对于接受各种治疗的儿童来说,静脉穿刺是少不免的,而「打针」所带来的恐惧和痛楚,只是仅次于所患疾病而已。这种痛楚若是管理不当,对儿童的治疗甚至是将来的发展都有莫大的影响,实在不容忽视!今时今日,美国和澳洲均以虚拟实境(VR)来帮助儿童面对此难题,且看看香港的情况又如何。
有些成人虽然害怕「打针」,但打完针就没事了,可是,儿童的恐惧却是既真实又漫长的。研究显示,约八成2岁半至6岁的儿童,及五成7至12岁的儿童会对于静脉穿刺程序感到极度困扰,但是,当中只有少于一成的儿童痛楚获得纾缓。
不要以为痛楚过去了,一切就好了,事实并不然。若处理不当,儿童会对于之后的医疗程序感到十分害怕和忧虑,甚至拒绝接受治疗;情况差者,恐惧更可延续至长大成人,挥之不去。
除此以外,医护人员可能更费时去完成医疗程序,动用更多人手和资源,令本来紧绌的医疗资源构成更大压力。在以往,医护人员可能会使用药物为儿童止痛,但似乎成效不大,儿童还是感到极度忧虑和痛楚。因此,探讨非药物的介入方式更是刻不容缓。
「分心」方法多种
很多研究都建议使用「分心」法,例如「打针」时向儿童介绍有关程序、催眠或认知行为治疗等方式纾缓儿童的痛楚和忧虑。但问题在于,并非所有医护人员都受过催眠或认知行为治疗的训练,在执行上有一定难度。
传统「分心」法有多种,包括听音乐、看动画、玩玩具、妈妈安抚等,但相信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最近两项研究指出,一边向儿童介绍医疗程序,一边施行「分心」法最为有效,但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压力。在施行时看动画、玩玩具等方法,儿童难免会看到针具,因此仍会感到害怕。
别以为打游戏机才用得上VR,其实VR还有更多创新的用法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用者戴上头戴式显示器,就如置身真实场景,与真人真事互动联系,十分有趣。 VR随时随地都可使用,毋须额外增派人手处理。我们更可充分利用VR技术,将有关程序的资讯设计得生动有趣,既可教育病人,也可纾缓病人的忧虑。
时至今日,VR技术已愈趋普遍,价钱亦相宜。美国和澳洲的一些儿童医院亦已使用VR来帮助儿童冲破「打针」的心理关口。
事实上,在医疗界亦有大量实证显示,在接受烧伤护理或癌症治疗的儿童中使用VR能纾缓痛楚、忧虑和压力。研究团队推行VR试点研究,了解儿童癌症患者以VR纾缓与针具相关程序的压力和忧虑是否可行及可接受。初步结果显示,无论对于儿童患者、其家长及医护人员来说,VR都是有利的。不过,至今本港还未有太多研究探讨这对于进行静脉穿刺患者的作用有多大。
减轻恐惧痛楚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及将军澳医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就VR的效能进行了一项研究,了解其对于进行静脉穿刺的儿童病人来说,是否能纾缓痛楚、忧虑、压力,甚至能缩短程序的时间。是次研究招募了共140名年龄介乎4至12岁,并将会接受静脉穿刺的儿童病人,当中分为两组:对照组,即是病人接受一般程序时不会使用VR,只安抚病人及提供资讯;另一为介入组,就病人的年龄使用合适的VR影片以分散注意力,直至医疗程序完成。
由于4至7岁的儿童在语言理解上未完全,所以使用影像刺激的VR较能分散注意力。研究团队设计了《DD在医院》卡通,当中以动感较强、较生动的卡通人物为主轴。同时,为免卡通影像过于刺激眼睛,所采用的颜色也较柔和,用字、句式也较浅白,为求令此年龄组别的病人更容易理解。这样,儿童病人就会觉得更好玩,把痛楚抛诸脑后!
至于8至12岁的儿童病人,研究团队则在VR设计上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教育资讯,例如为何要进行此程序、将如何进行,以及你会有何感觉等。接着,病人可加入互动游戏,增加其对程序的掌控。更为有趣的是,病人会在VR中扮演助手,为当中的卡通人物寻找进行静脉穿刺的工具呢!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接受VR一组病人的痛楚及焦虑指数均下降了,施行程序所需时间亦较短,医护人员对于VR组的工作满意指数亦较高,足证此方法的成效。
这是首个设计全面,而且样本较多的研究,探讨以VR的模式,为进行静脉穿刺的病人提供程序资料及在分散注意力方面是否有效。研究所得结果可为医疗界带来重大启示,并可延伸至静脉穿刺以外的其他针具或医疗程序,以减低病人进行程序时的恐惧和痛楚。
缩短医疗程序
在现今医疗紧绌的情况下,使用VR更可缩短进行程序的时间,提升效率,也可减轻医护人员的压力。传统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所需人力物力较多,VR作为现今的一种崭新科技,可同时达到教育病人和分散病人注意力的效果,可谓一石二鸟,而且可随时随地让多名病人受惠,因此值得进一步探讨并运用于不同的医疗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