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打針」,恐怕「大人細路」也怕怕!而靜脈穿刺就像打針一樣,要用針具刺入靜脈抽血或注射。對於接受各種治療的兒童來說,靜脈穿刺是少不免的,而「打針」所帶來的恐懼和痛楚,只是僅次於所患疾病而已。這種痛楚若是管理不當,對兒童的治療甚至是將來的發展都有莫大的影響,實在不容忽視!今時今日,美國和澳洲均以虛擬實境(VR)來幫助兒童面對此難題,且看看香港的情況又如何。
有些成人雖然害怕「打針」,但打完針就沒事了,可是,兒童的恐懼卻是既真實又漫長的。研究顯示,約八成2歲半至6歲的兒童,及五成7至12歲的兒童會對於靜脈穿刺程序感到極度困擾,但是,當中只有少於一成的兒童痛楚獲得紓緩。
不要以為痛楚過去了,一切就好了,事實並不然。若處理不當,兒童會對於之後的醫療程序感到十分害怕和憂慮,甚至拒絕接受治療;情況差者,恐懼更可延續至長大成人,揮之不去。
除此以外,醫護人員可能更費時去完成醫療程序,動用更多人手和資源,令本來緊絀的醫療資源構成更大壓力。在以往,醫護人員可能會使用藥物為兒童止痛,但似乎成效不大,兒童還是感到極度憂慮和痛楚。因此,探討非藥物的介入方式更是刻不容緩。
「分心」方法多種
很多研究都建議使用「分心」法,例如「打針」時向兒童介紹有關程序、催眠或認知行為治療等方式紓緩兒童的痛楚和憂慮。但問題在於,並非所有醫護人員都受過催眠或認知行為治療的訓練,在執行上有一定難度。
傳統「分心」法有多種,包括聽音樂、看動畫、玩玩具、媽媽安撫等,但相信根據年齡選擇合適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最近兩項研究指出,一邊向兒童介紹醫療程序,一邊施行「分心」法最為有效,但會增加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和壓力。在施行時看動畫、玩玩具等方法,兒童難免會看到針具,因此仍會感到害怕。
別以為打遊戲機才用得上VR,其實VR還有更多創新的用法是值得我們探討的。用者戴上頭戴式顯示器,就如置身真實場景,與真人真事互動聯繫,十分有趣。 VR隨時隨地都可使用,毋須額外增派人手處理。我們更可充分利用VR技術,將有關程序的資訊設計得生動有趣,既可教育病人,也可紓緩病人的憂慮。
時至今日,VR技術已愈趨普遍,價錢亦相宜。美國和澳洲的一些兒童醫院亦已使用VR來幫助兒童衝破「打針」的心理關口。
事實上,在醫療界亦有大量實證顯示,在接受燒傷護理或癌症治療的兒童中使用VR能紓緩痛楚、憂慮和壓力。研究團隊推行VR試點研究,了解兒童癌症患者以VR紓緩與針具相關程序的壓力和憂慮是否可行及可接受。初步結果顯示,無論對於兒童患者、其家長及醫護人員來說,VR都是有利的。不過,至今本港還未有太多研究探討這對於進行靜脈穿刺患者的作用有多大。
減輕恐懼痛楚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及將軍澳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就VR的效能進行了一項研究,了解其對於進行靜脈穿刺的兒童病人來說,是否能紓緩痛楚、憂慮、壓力,甚至能縮短程序的時間。是次研究招募了共140名年齡介乎4至12歲,並將會接受靜脈穿刺的兒童病人,當中分為兩組:對照組,即是病人接受一般程序時不會使用VR,只安撫病人及提供資訊;另一為介入組,就病人的年齡使用合適的VR影片以分散注意力,直至醫療程序完成。
由於4至7歲的兒童在語言理解上未完全,所以使用影像刺激的VR較能分散注意力。研究團隊設計了《DD在醫院》卡通,當中以動感較強、較生動的卡通人物為主軸。同時,為免卡通影像過於刺激眼睛,所採用的顏色也較柔和,用字、句式也較淺白,為求令此年齡組別的病人更容易理解。這樣,兒童病人就會覺得更好玩,把痛楚拋諸腦後!
至於8至12歲的兒童病人,研究團隊則在VR設計上為他們提供基本的教育資訊,例如為何要進行此程序、將如何進行,以及你會有何感覺等。接着,病人可加入互動遊戲,增加其對程序的掌控。更為有趣的是,病人會在VR中扮演助手,為當中的卡通人物尋找進行靜脈穿刺的工具呢!
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接受VR一組病人的痛楚及焦慮指數均下降了,施行程序所需時間亦較短,醫護人員對於VR組的工作滿意指數亦較高,足證此方法的成效。
這是首個設計全面,而且樣本較多的研究,探討以VR的模式,為進行靜脈穿刺的病人提供程序資料及在分散注意力方面是否有效。研究所得結果可為醫療界帶來重大啟示,並可延伸至靜脈穿刺以外的其他針具或醫療程序,以減低病人進行程序時的恐懼和痛楚。
縮短醫療程序
在現今醫療緊絀的情況下,使用VR更可縮短進行程序的時間,提升效率,也可減輕醫護人員的壓力。傳統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所需人力物力較多,VR作為現今的一種嶄新科技,可同時達到教育病人和分散病人注意力的效果,可謂一石二鳥,而且可隨時隨地讓多名病人受惠,因此值得進一步探討並運用於不同的醫療場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