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教授
美國康奈爾大學瑋恩及
威廉・赫遜森倫理及公共生活教授
米勒教授是美國康奈爾大學哲學系瑋恩及威廉・赫遜森倫理及公共生活教授、倫理及公共生活計劃主任。早年於美國安默斯特學院主修哲學,1965年取得學士學位,後赴哈佛大學哲學系深造,師從羅爾斯、普特南、艾布列頓等,1975年獲博士學位。自1973年起即在康奈爾大學執教至今。
米勒教授一直緻力研究重要的社會政治哲學議題,著述不輟。第一本專著《分析馬克思》(1984;中譯本2009)論說馬克思的道德、權力和社會變化等觀點,並爲相關的新觀點辯解;最新專書《公義全球化》(2010),闡述跨越國度的責任如何溯源於權力的跨國關係。近期發表的論文,內容涵蓋社會政治哲學內各個專題,包括:關懷的義務──範圍和限制;貧富不均的道德意義;如何評價羅爾斯對政治哲學的影響;全球扶貧的義務;愛國主義以及對同胞履行義務的道德地位;全球化以及全球氣溫改變的道德難題;戰爭倫理;美國國力的道德意涵。米勒教授的研究興趣,亦廣及科學哲學、倫理學、知識論、美學,相關著作計有:《事實與方法:自然與社會科學中的解釋、證明與現實》(1987),以及《道德分歧:衝突世界中的真理、公義和良知》(1992)。
米勒教授爲第二十位唐君毅訪問教授。他的公開演講以「貧富不均與關懷倫理學」爲題,嘗試爲減少貧富不均所作出的政治努力,建立新的道德基礎。他亦爲本系主持一個爲期四週的研究院研討班,深入探討重要論題,諸如:政治機構何時/爲何應該是民主的、哪種政治民主的形式應獲採用,以及支持政治民主的理據對經濟關係有何意義。最後,米勒教授將於本系教職員研討會上主講「政治平等有何重要?」,探索政治平等的內在價值及其對經濟和政治公義的意涵。
貧富不均與關懷倫理學
自由企業引致社會貧富不均,因此人們試圖以政治方法謀求大幅改善。他們認為,社會上每一位成員均有政治義務支持稅務措施,向巨富徵稅以援助較拮据的民眾(包括非貧者)。這個政治義務的道德基礎是什麼?英美政治哲學家每每以「更平等」為政治目標,並根據約翰・羅爾斯的學說,將「更平等」建基於對「公平」的要求。然而,論者有力地批評,這個道德基礎並不足以徹底令成功的企業放棄利潤以幫助他人。一個更穩固的基礎,是跨越羅爾斯所強調的「政治公平」原則的,它包括克盡己任以關懷他人、照顧他人需要,即使個人生活或許因而受影響也在所不計。這種義務固然為主張平等主義的政治綱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進一步的支持應該同時來自另一種義務,那就是:放棄剝削獲利、滿足他人所需。
Democracy: Its Values, Prospects and Problems
政治平等有何重要?
In virtually all countries, many people are concerned with the extent to which political influence is unequal, for example, the extent to which rich citizens have greater influence. But is approximate equality of political influence morally important as such, not just insofar as it promotes further outcomes, for example, economic justice? The major philosophers investigating political equality have generally said, “No.” In contrast, the seminar presentation will base the intrinsic importance of equal political influence on the demands of interpersonal respect and the need to nurture a democratic way of life. This moral foundation turns out to have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requiring less subordination in economic life, entailing major political reforms in modern democracies, and providing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options for 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