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得獎者分享

 

2021 – 2022 社會工作社會科學學士課程 (BSSc)
 
  • 陳彩橋同學 (二年級生)
  • 李楊力同學 (四年級生)
  社會工作社會科學碩士課程 (MSSc)
 
  • 黃靖然同學 (全日制二年級生)
  • 呂雅欣同學 (兼讀制三年級生)

 

陳彩橋同學 (社會工作社會科學學士課程二年級生,2021-22)

Hung Cham Kwan Jeff

成長的路——「感恩」

我實在感恩在成長路上,能夠獲得種種學習機會,讓我成長。在過往眾多服務當中,影響我最深的是柬埔寨義教團。我們走進柬埔寨垃圾山,看見那群只能在垃圾山中尋找生活希望的孩子;我前往孤兒院及村校,與孩子一同學習,愉快相處。當我看見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的微笑,我暗想著:「每一個孩子的童年與歡樂都是無價的。」回港後,我便決定守護這些笑容,與同路人創辦聯校國際助學組織「童夢同行」(https://zh.dreamcompassioneers.org/ )。

「童夢同行」旨在世界上貧窮地區有需要的學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與生活所需,長遠讓其改變命運。至今,組織已經籌辦不同的服務活動和倡議,當中包括:「捐·夢」物資收集計劃、「童夢同行」義務補習計劃、第二屆「童行盃」辯論比賽、香港學生服務領袖選舉2021-2022等等服務活動。

我有幸得到林師姐頒發的大余獎學金,這無疑是對我的莫大肯定,更鼓舞我和同行人努力奮鬥。但更讓我感恩的是在遴選過程中透過林師姐的朋友、家人和夥伴,認識了她一生無私奉獻,造福社群的熱忱。一顆熱心,一點點累積的經驗,我深信要在未來走得更遠,定要秉承林師姐的精神。感恩過往獲得的機會,未來我定會繼續傳承中大社工系的好名聲,以熱誠服務社會!

   

李楊力同學 (社會工作社會科學學士課程四年級生,2021-22)

Wong Sin Nga Zena

當初由中文系轉系修讀社會工作系,就是爲了以社會行動追求同志平權。或許是與自我的身份認同有關,以往總是將同性戀者的權益放得很大。但隨著累積更多社會工作的經驗,我洞察到社會壓迫有更深層的面向:無論是性別認同、性傾向、種族抑或是社會階層,壓迫的根源往往都是大同小異 — 不同族群之間的不了解而引致的偏見、污名與歧視。若繼續以「異性戀vs同志」的二元對立思維做性別倡議的話,彼此之間無法達致真正的理解與接納。因此,我和其他中大同學創立了「Sextitude 敢•性:多元性/別教育計劃」,希望建立一個多元開放的平台,讓年輕人勇敢而感性地討論性/別議題。

計劃主要分爲兩個部分:「性/別教育大使培訓」和「社區教育」。我們聯合不同的非政府組織以及社工前輩,舉辦爲期半年的性/別教育課程予一群大專生,讓他們理解一系列的性/別議題如:性別多元身份、親密關係溝通、安全性行爲與性歡愉等,從而裝備他們成爲「性/別教育大使」。其後,他們會透過網上社交媒體策略,如:撰寫人物專訪、回應讀者投稿等,展開朋輩主導(peer-led)的社區性/別教育。我們已經準備好要跳出同溫層,與性別圈以外的人展開對話。

「Sextitude」是一個初生的孩子,我們仍在緩慢而謹慎地摸索前行的步伐。雖然步伐緩慢,但我們始終,仍在向前走,亦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陪我們一起同行。與此同時,我要感謝一路以來與我同行過的人們,包括我的老師們、顧問教授,更加要感激的是與我一起創立「Sextitude」的團隊成員:Joyce、Sumyu、Candy和San,沒有你們,就沒有「Sextitude」。我亦非常榮幸能獲頒發林余儷玲女士及其家人所成立的大余獎學金。這個獎學金不僅鼓勵我在社工這個專業繼續努力,更大大支持了我在社會創新,尤其是性別倡議的堅持。我和「Sextitude」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但願我們能共同創造一個多元共融、自由平等的社會。

如果想了解更多有關「Sextitude 敢•性:多元性/別教育計劃」,歡迎關注我們的Instagram 專頁 @ sextitude_hk 。

   

黃靖然同學 (社會工作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全日制二年級生,2021-22)

Chung Man Wai Vicky

有別於其他獎學金,由林余儷玲女士及家人所設立的「大余獎學金」不只一個獎學金,更像是一個引旨,提醒著我要成為一位好社工所需要的熱誠、團隊合作和創新精神,引導我持續學習成為一個好的社工。

今次的經歷讓我體驗到社會工作所重視的價值觀不只是書本或課堂上的知識,而是每一位好社工會由心而發地體現出來。就如此獎學金紀念的「大余」,她無私奉獻地鼓勵我們學生一樣。在申請獎學金的整個過程中,重視的不是「結果」(學業成績),更重要的是「過程」(個人素質的發展)。尤其於小組活動中,需要結合各年級社工學生的知識、經驗,互相交流分享,合力將社會創新的思維套用於社會服務,以另一個嶄新的角度滿足社會的需要。它重燃起我當初從市場學轉到報讀社工課程時的初衷,期望以跳出框框的思維為社會服務尋求突破和轉變的心。

從「大余」的家人及朋友的分享中,我了解到她是如何在社會工作以及生命裡實踐人本精神。現時我正服務病童及其家庭,藉此體驗學習,在成為一位出色的社工路上,跟隨着「大余」的腳步成為其中一條小魚,傳承社會工作的精神。

   

呂雅欣同學 (社會工作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兼讀制三年級生,2021-22)

Pun Wai Hong Matthew

感謝林余儷玲女士的家人成立「大余獎學金」。這個獎學金真的好特別,而且對我來說是很大的肯定,因為遴選的準則不只是基於學業成績,而是我們的個人特質。在漫長的個人及小組面試中,最印象深刻的是「大余獎學金」及中大社工系的代表都花了很多心思和時間,去真誠真實地認識及挑選每位參加者。在過程中,我分享了不少自己的經歷如何成就今天的我,讓我想成為社工;同時,我也彷彿不知不覺間認識了大余,感受到她以人為本的態度、看人的目光、所重視的價值,這再次提醒了我想成為怎樣的社工。

對一些人而言, 助人的行業可以只是一項工作、一堆理論知識和技巧。可是,助人者的信念、價值觀和態度委實才是一切希望的來源,使人真正療癒。

現在我於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擁抱夕陽服務計劃」中從事殘疾晚期病患者的安寧照顧服務,彷彿每天都在生死中穿梭,「生老病死」中的「老、病、死」都歷歷可見,而殘疾人士和體弱的長者往往都被社會忽略,當中的苦和痛絕對不輕。但正因為感受到他們的苦痛,以及生命的沉重,更讓我堅守中大社工學系所教導的價值和「大余」所遺下的精神,盼望在擁抱苦痛的同時可帶來一點真善美,以及在死亡面前更彰顯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