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特別公佈

醫策縱橫:基層醫療(二):家庭醫生

2211月 2022

醫策縱橫:基層醫療(二):家庭醫生

馮康醫生信報

上月我在本欄探討基層醫療的進一步發展,提到需要策略性地整合已經投放在基層醫療的資源,協調資源配置,但篇幅所限,沒有詳細闡述,現在繼續。

目前政府已經投放在基層醫療的資源其實不少,但卻是「一塊塊」,見不到聯繫,不同服務的角色模糊。醫管局的普通科門診,主要服務對象是長者、綜緩人士及慢性病患者,但主要角色好像只為分擔專科門診的壓力;專科門診是主,普通科門診是副。普通科門診的公私營夥伴計劃,也不過是這個角色的延續,屬補充性質。

至於衞生署的長者健康中心,只服務登記會員,人數有限,不清楚在整個醫療系統內之實際角色和作用。長者醫療券任長者自由運用,結果配眼鏡買中藥成為最大消耗項目,對長者健康有什麼幫助很有疑問。上屆政府大力推動的地區康健中心,還未找到定位,由社會服務機構負責營運,令人覺得更像社會福利服務。然後一眾在社區裏服務街坊的基層醫生,在新冠疫情期間好像靠邊站,公立醫院最後在第五波衝擊下淪陷。

基層醫療發展重點是要推動「一人一家庭醫生」。這也說了幾十年,始終沒有發展起來。是醫療融資問題?是政府策略問題?是醫管局資源配置問題?是基層醫生培訓問題?是群眾意識問題?還是病人行為問題?如果這些都是問題,簡單的一兩個應對方案或推動計劃,起不了作用。

所以,推動「一人一家庭醫生」,需要有全面策略,包括融資安排、策略採購、資源配置、人力培訓、治理架構、服務模式、訊息聯通。所謂資源整合,就是要把政策和資源向廣大的基層醫生傾斜、聚焦,突破公私營醫療之間的隔膜、藩籬及瓶頸。新成立的「基層醫療管理局」,如果不能促成基層醫生有效參與及融入,基層醫療的發展,恐怕只會繼續原地踏步,「一人一家庭醫生」也只是醫療改革永恒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