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特別公佈

醫策縱橫:復常

279月 2022

醫策縱橫:復常

馮康醫生信報

疫情回落,社會開始有復常的討論。最大的關注,是入境檢疫安排調整為「0+3」和之後會否甚至改為「0+0」。作為跑友,我最大的期望,當然是香港田徑總會盡快落實明年2月12日復辦渣打馬拉松比賽。

針對軟肋

盧寵茂局長提出復常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醫療系統能夠復常,回復八成服務。我卻希望復常不單是回復疫前的狀況,而是能夠針對疫情突顯醫療體制及服務上的軟肋,作出調整,甚至革新。COVID-19之前,每年冬天流感肆虐,公立醫院病房逼爆,內科病房使用率可以高達120%至130%,急症室堵滿等候就診或入院的病人。這應該不是我們希望復常的狀況。

疫情突顯醫療體制的軟肋,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以私家醫生為主的基層醫療不能發揮作用,病人都擠到公立醫院的急症室,嚴重影響其他醫療服務;第二,公私營醫院協作缺乏真正夥伴關係,未能產生最好的協調作用,發揮制度上的最佳效益;第三,老人院的質量參差,防疫能力有限,一旦失陷便衝擊着整個公立醫療服務系統。

這幾方面的軟肋,疫情前也存在,不過每年冬天過後,公立醫院擁擠的狀況稍有紓緩,大家又忘記根本的問題了。

健康香港

新加坡也在復常。今年3月,其衞生部公布了推動《健康新加坡》(Healthier SG)的諮詢文件。9月21日,正式發布白皮書,提出5項主要政策,包括推動每名居民選擇一名全科醫生作為家庭醫生、由家庭醫生為每名居民制定保健護理計劃、聯繫居民與社區夥伴促進健康生活、為每名居民登記特約診所、把醫療系統轉化為綜合保健及社會需求的系統。其中最後一項,包括強化資訊系統、人力資源及財務安排。3個醫院聯網的撥款,由工作量(Workload)為本,改為以服務人頭量(Capitation)為本。

我們復常的旅程,是不是也需要針對過去的軟肋,重新制定推動《健康香港》(Healthier HK)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