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特别公布

医策纵横:修补

105月 2022

医策纵横:修补

冯康医生信报

想当年(1999年),哈佛大学萧庆伦教授领导他的专家小组应政府邀请,分析医疗体制状况,提供医护改革建议。我和萧教授有过讨论:他认为随着人口老化,香港以政府税收提供资源及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医疗体制,很难长久持续下去。我当时认为以政府开支提供总额预算,只要经济持续增长,公营服务的可持续性应该不是问题。

转眼20年,我们的医疗总开支,由当年的683亿,增加到2019/20年的1896亿,减除通胀,以2019年价格计算,增加了2.6倍,医疗开支占GDP的比例,由5.3%增加至6.8%。其中过去10年,增长快速,尤其是政府投入到公营医疗服务的开支,以2019年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幅6.3%,超过私营服务的4.3%。目前,公营医疗服务占医疗总开支的53%。政府对公营医疗服务的大量投入,似乎真的看不到可持续性的问题,萧教授是否错了?

萧教授撰写哈佛专家小组报告时,医管局推行公立医院的管理改革,正如日中天。首任主席钟士元先生屡作豪语:「我们的成功会令自己变成受害者。」但萧教授认为管理改革迟早会去到瓶颈,不解决体制上结构性问题,即使有政府不断的资源投入,始终不足以长远应付人口老化需求及市民对质素的要求。从近年医管局面对的困局来看,及经过新冠第五波,我不能不认同萧教授的论据。把时间再推前一点,由1993年「彩虹报告」开始,历任政府发表一份又一份医疗改革报告,提出不少融资改革方案。表中是所有报告曾提出过的建议。

这些建议之中,市民都拒绝任何带强制性的计划。剩下来的,包括政府资助改革、使用者费用改革、自愿医保,都不过是在运行中的双轨制度上修修补补,涟漪过后,见不到有什么效果。殖民政府留下来的双轨制,有着基本的结构性缺陷,不是政府起更多的医院,增加更多的病床,投入更多的公帑,就可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