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第七屆胡秀英日講座系列」以推動植物STEM教育為主題中、小學參與保育土沉香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生命科學學院胡秀英植物標本館 (標本館) 於日前舉行「第七屆胡秀英日講座系列」 (講座) 。今屆講座邀請多位嘉賓,以植物STEM教育為主題作專題演講,配合標本館今年暑假推出,根據大學植物學本科課程為本、結合了STEM元素,以本地中、小學為目標對象的三項教育計劃,分別為:「受保護植物校本STEM保育」 (保育計劃) 、「校園社區植物生態普查」 (普查計劃) 及「植物學與藝術繪畫」 (繪畫計劃) 計劃。
大會當日亦為以上三項教育計劃擧行啟動禮,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 (漁護署) 高級自然護理主任郭碧雲博士、中大胡秀英植物標本館館長劉大偉博士、香港才能教育研究會主席洪潔雯女士及參與教育計劃的先導學校代表主禮。
標本館於活動上宣布,將為參加保育計劃的學校,提供植物學知識及舉辦工作坊。漁護署向每所參與學校捐贈三株本地受保護物種土沉香 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的樹苗,於校園內種植;學校會利用物聯網 (IoT) 及STEM技術進行保育土沉香的工作。
保育計劃首階段為期三年,所有參與學校將收集土沉香在校園內生長的環境及生長數據,交由標本館進行分析,日後作為土沉香研究及保育用途。由於參與保育計劃的九所先導學校分布於香港不同地區,令收集到的數據更全面。每所參與保育計劃的學校最少派出一整個年級的學生參與、部份學校更是全校參加,總參加師生人數約3,000人。
劉大偉博士表示:「保育計劃是一項集大學植物學課程、自然科學、採集及分析環境數據、科技應用、傳授及推廣保育知識,以及政府部門與社區合作於一身的STEM教育活動。同時也是香港及亞洲地區在結合政府部門參與、科學研究、教育,以及植物保育工作上的重大突破。我期望透過保育計劃,結合政府、學術界及教育界的力量,一同為香港的植物教育、保育及研究作出貢獻。」
漁護署自然護理主任 (技術事務) 曾浩樑博士於講座上講解土沉香為何成為受保護物種,四所參加計劃的先導學校的代表亦於講座上,分享他們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機械人工程 (robotics) 及物聯網技術進行植物保育的經驗。
此外,標本館教育經理王天行先生亦介紹普查計劃及繪畫計劃的詳情。標本館將為參與普查計劃的學校提供相關植物學知識,包括香港常見的物種,以及各類花果植物特徵等。學生將於學校及鄰近社區進行植物品種普查工作,並利用流動裝置記錄植物的位置。普查計劃旨在訓練學生自行以STEM 元素每年製作社區植物品種地圖,以觀察有關變化,並將相關植物知識及資訊上載至參與學校的網頁,讓公眾瀏覽,貢獻社區。
參加繪畫計劃的學生,不但可以學習基本植物知識,更有機會利用不同STEM 工具記錄各類植物的特徵。他們將以黑白繪畫技術記錄植物特徵;以及運用彩色繪畫技巧,結合藝術與真實科學記錄,繪製植物科學藝術圖像。
以上三項教育計劃均歡迎本港中、小學參與,詳情請瀏覽:http://syhuherbarium.sls.cuhk.edu.hk/educations/steam/botany-steam-education-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