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1年1月28日

中大揭肠道微生态失衡为「炎症性肠病」致病关键团队获近1,600万港元资助成立全球数据库 致力遏止全球个案上升

2021年1月28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医学院获美国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资助约1,600万港元,展开「GIVES-21」研究,透过建立全球流行病学数据库,了解21世纪世界各地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的最新情况。团队最近发现,摄入食物添加剂可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致肠道发炎,而炎症性肠病更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息息相关,正积极开发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新疗法。 左起: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黄秀娟教授,及助理教授麦咏欣医生。

黄秀娟教授指出,克隆氏症患者肠内的奇异变形杆菌含量较高,可引致肠道微生态失衡,令患者出现免疫异常,引起肠道发炎。这些发现为透过调整肠道菌群作预防和治疗克隆氏症带来重要启示。

麦咏欣医生表示,「GIVES-21」研究是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及29个新兴工业国家合作,希望找出引致炎症性肠病的环境风险因素,并为各国政府提供指引,应对不断增加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所带来的医疗负担。

全球炎症性肠病发病率正急剧上升,新兴工业国家情况更甚,为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最近再获美国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资助200万美元(相等于约1,550万港元),联同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及29个新兴工业国家展开一项名为「GIVES-21」的研究,透过建立流行病学数据库,了解21世纪全球各地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的最新情况,以找出其致病的环境风险因素。

中大医学院是亚洲首间获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支持的研究学府,今次更是第三次获得相关资助,先后共获近5,000万港元支持开展多个炎症性肠病的研究。团队最近成功发现摄入食物添加剂可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致肠道发炎,而炎症性肠病更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息息相关。研究团队正积极开发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新疗法,以增加患者康复和病情纾缓的机会。

与加拿大专家及29个新兴工业国家合作 冀找出炎症性肠病的环境风险因素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黄秀娟教授表示:「我们衷心感谢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的慷慨支持。克隆氏症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其发病率正急速上升,对新兴工业国家所造成的医疗负担尤其严重,全球正迫切需要找出致病成因及开发新治疗方案。了解克隆氏症的发病机理及此病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关连,将有助我们以最佳方案调整病人的肠道菌群,向根治克隆氏症这个目标迈进。」

透过与卡尔加里大学合作,中大医学院与遍及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的29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医疗专家一同致力找出与炎症性肠病发病相关的环境风险因素。团队更首创以网上互动地图建立公开数据库,一览全球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演变及分布情况。

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计划主任Shefali Soni博士指出:「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致力支持有关克隆氏症的研究,希望可增加社会对这个疾病的认识,最终能够预防及治愈顽疾。中大医学院一直领导炎症性肠病的研究,圃队将透过『GIVES-21』研究计划收集克隆氏症流行病学突破性的数据,建立网上互动地图供公众查阅,从而加深社会对克隆氏症的认识。」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助理教授麦咏欣医生指出:「我们希望是次合作能消除炎症性肠病的环境风险因素,从而降低其发病率,并藉此为各国政府提供指引,及早制订与时并进的医疗策略,应对不断增加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所带来的医疗负担。」

炎症性肠病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相关 中大发现摄入食物添加剂是关键

克隆氏症患者常见于年幼或青少年时期发病,引致消化道发炎及溃烂。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大便带血和黏液,症状会伴随一生,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严重者更需要接受肠道手术。现时克隆氏症治疗成果未如理想,然而,此病在全球愈来愈普遍,团队希望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失衡以改善患者的医疗成效。

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引发炎症性肠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医学界已发现克隆氏症患者的肠道菌群与一般人不同,患者肠道的益菌数量和多样性较少。得到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的支持,中大医学院研究人员于2017年开展一项名为「ENIGMA研究」的项目。最近,研究团队发现克隆氏症患者年幼时较一般人更常进食过量加工食品,或因此引致患病。克隆氏症患者如近期摄入较多的食物添加剂,亦有机会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致肠道持续发炎。

黄教授补充:「除食物添加剂外,我们同时发现了一种与克隆氏症有密切关连的细菌。这种细菌可引致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侵害患者肠道,并出现免疫异常,引起肠道发炎。这些发现为透过调整肠道菌群作预防和治疗克隆氏症带来重要启示。」

团队正开发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新疗法 增加康复和病情纾缓机会

透过「GIVES-21」的研究成果,揉合医学界对克隆氏症流行病学的知识,团队致力找出致病因素,并准确预测此病对未来医疗系统所造成的负担,为遏止炎症性肠病的影响作出巨大贡献。

黄教授总结:「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全球炎症性肠病专家组成的国际网络,并在数据较少的地区进行流行病学研究。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的慷慨支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了解最新流行病学数据与肠道菌群的关联,藉此崭新科研成果,实际转化帮助社会应对克隆氏症所带来的威胁。」

有关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

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透过支持对人类健康有贡献的机构及以地区为本的计划,改善人类的生活。自2008年至今,该基金已投放超过26亿美元作不同范畴的慈善用途。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的克隆氏症计划,支持全球著名研究机构,竭力改善患者生活及找出治疗方法。有关基金的更多资料,请浏览 www.helmsleytrust.org



中大医学院获美国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资助约1,600万港元,展开「GIVES-21」研究,透过建立全球流行病学数据库,了解21世纪世界各地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的最新情况。团队最近发现,摄入食物添加剂可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致肠道发炎,而炎症性肠病更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息息相关,正积极开发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新疗法。

左起: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黄秀娟教授,及助理教授麦咏欣医生。

中大医学院获美国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资助约1,600万港元,展开「GIVES-21」研究,透过建立全球流行病学数据库,了解21世纪世界各地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的最新情况。团队最近发现,摄入食物添加剂可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致肠道发炎,而炎症性肠病更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息息相关,正积极开发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新疗法。 左起: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黄秀娟教授,及助理教授麦咏欣医生。

 

黄秀娟教授指出,克隆氏症患者肠内的奇异变形杆菌含量较高,可引致肠道微生态失衡,令患者出现免疫异常,引起肠道发炎。这些发现为透过调整肠道菌群作预防和治疗克隆氏症带来重要启示。

黄秀娟教授指出,克隆氏症患者肠内的奇异变形杆菌含量较高,可引致肠道微生态失衡,令患者出现免疫异常,引起肠道发炎。这些发现为透过调整肠道菌群作预防和治疗克隆氏症带来重要启示。

 

麦咏欣医生表示,「GIVES-21」研究是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及29个新兴工业国家合作,希望找出引致炎症性肠病的环境风险因素,并为各国政府提供指引,应对不断增加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所带来的医疗负担。

麦咏欣医生表示,「GIVES-21」研究是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及29个新兴工业国家合作,希望找出引致炎症性肠病的环境风险因素,并为各国政府提供指引,应对不断增加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所带来的医疗负担。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