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7 | 詩137

林藝環牧師
  • 香港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

詩中所表達的,乃是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坐在河邊,想望着家鄉的哀傷心情。他們被巴比倫人所欺壓,又迫他們在苦中作樂,他們實難自欺去假裝在聖城裏唱頌,更難以接受以讚頌神的詩歌作為娛樂外邦人的表演!即使巴比倫的生活要比在耶路撒冷的廢墟之地更為舒適,也不用在戰火風煙下生活,又可提供空間給他們彈奏歌曲作樂,但是,他情願失去這一切,包括可能是詩人賴以為生的演奏的技巧(5節),或變成啞巴(6節),作為回歸聖城的代價。

詩人想到巴比倫人曾如何殘害以色列人,不禁怒火衝上心頭,這心境與詩人當下在河邊和柳樹旁的恬靜情境,形成一個強烈對比,從詩人對巴比倫的詛咒,便了解到巴比倫人昔日的惡行,就是連以色列的婦孺也不會放過,便可知巴比倫人攻打耶路撒冷時是多麼的殘暴!但是,詩人更痛恨的,莫過於看到本是同根生的以東人竟樂見巴比倫人攻擊以色列人,為巴比倫人搖旗吶喊,幸災樂禍!

反省:
曾有流行樂隊將此詩改作為流行曲,更風行一時,諷刺的是,樂隊竟以輕快的節奏來表達,難以從歌曲明白以色列人的的悲傷心情心境。相對於在戰火中逃生,被擄的生活比較安穩,但詩人表示他仍思念錫安,不想為了貪圖寄人籬下的安定生活,而打消回歸錫安的盼望。

在當今的時局讀到這經文,實在令人百感交雜,是叫我們懷念往昔的生活?還是叫我們思想去留的決定?我不敢貿然引用詩人的分享向人作出任何提示,但是,我深信聖靈總會引導我們如何按神的話語來回應人的生活處境。

以色列人在外邦的生活,不單備受巴比倫人的欺壓,更要面對生活在充滿異教的誘惑挑戰,這才是詩人的實際處境。今天不論我們如何懷念往日的美好生活,或在面對去留的兩難疑惑之中,我們不必如以色列人一樣以耶路撒冷作為神同在的象徵,因為神藉耶穌基督的救贖,已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讓我們不論在任何時間或地方,都可以與神保持密切的關係。因此,凡願意遵行神教導的人,應當活在當下,無論是在高山或在低谷,在這或在那,若然失去對神的信心,甚至離開神,那麼,生命就必如巴比倫,遲早都要面對神的審判。

主耶穌說: 「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裏去,與他同住。」(約14:23)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