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防治痛經 - 繆江霞博士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4/02/2022

繆江霞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持續教育部主任及專業應用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中醫防治痛經

 

痛經俗稱經痛、M痛,是指婦女在月經期或月經前後,出現以周期性下腹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疾病。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尤其是未婚女性及月經初期少女更為普遍,婚育婦女也不少見。痛經分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種。經過詳細婦科臨床檢查未能發現盆腔器官有明顯異常者,稱原發性痛經,也稱功能性痛經。生殖器官有明顯病變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腫瘤等引起的痛經為繼發性痛經。

 

痛經病因眾多,病機複雜。中醫將之歸納為「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二大病機:「不通則痛」指由於感受風寒、過食冰冷食物、或冒雨涉水,造成體內寒濕積聚;或由於壓力過大、情緒鬱結;或由於生活不潔、下焦感受濕熱之邪;或子宮發育不良、位置不正。以上4方面都影響氣血運行,經血排泄不暢,造成經前或經初痛經劇烈。「不榮則痛」是指長期患病或先天體質虛弱,致氣血虧虛或肝腎不足,導致無法濡養經絡及子宮,在月經將完結時引起隱隱而痛。

 

針對痛經的發病機制,中醫防治痛經必須重視氣血。治療痛經與興修水利是一樣的道理,水道堵塞了要疏通,水道乾涸了要引水灌溉。所以中醫治療痛經不是見痛止痛,只用一堆止痛藥草草了事,而是針對痛經的本質,即氣血的問題進行調理。具體分二步走:經期調血止痛以治標,平時辨證求因而治本。分別採用溫經散寒活血、疏肝理氣活血、清熱利濕活血三法來疏通氣血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氣血不足的則採用益氣補血之法,使得子宮氣血充足,榮而不痛。中藥常選用紅花、桃仁、赤芍、川芎、當歸、丹皮活血化瘀;烏藥、枳殼、香附、延胡索行氣止痛;肉桂、小茴香、乾薑溫經散寒;紅藤、敗醬草、苡仁、車前子清熱利濕。氣血不足的可選用黨參、黃芪、熟地、當歸、川芎、白芍、山茱萸、阿膠、山藥等益氣補血。針灸止痛效果滿意,在疼痛劇烈的時侯可選擇針藥結合治療。

 

另外,痛經患者要注意生活起居和飲食調理。應做到以下幾點:1.經期注意保暖,防止感受風寒非常重要。2.保持心情開朗,避免壓力過大。3.不要過度勞累,不要做劇烈運動,但也不要久坐不動,作息規律,避免熬夜。4.注意經期清潔衞生,經期避免性行為。5.飲食方面,避免服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及寒涼、生冷之品,如雪糕、魚生、西瓜、苦瓜、綠豆、凍檸茶等食物。6.左方介紹二款食療方。

 

 

益母草當歸老薑紅糖湯

材料:益母草、煨老薑、當歸、紅糖各30克

方法:煎取3碗,每天分3次熱服,經前及經期服用。

功效:溫經化瘀止痛。

適應症:經行腹痛,下腹涼,手足不溫,屬血寒者。

 

 

益氣補血烏雞湯

材料:紅棗12枚、枸杞子30克、五指毛桃50克、龍眼肉15克、生薑6片、蜜棗3粒、烏雞半隻、糯米酒100毫升。

方法:將烏雞洗淨後置於砂鍋中加清水3000毫升,加入糯米酒、生薑,先用大火煮沸後,再加入其他材料,小火慢煲1小時。平時及經期均可服用。

功效:大補氣血。

適應症:營養不良,身體瘦弱、氣血虛弱之痛經患者。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