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信报 - 中大医论 19/10/2018
黄韵婷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癌症治疗期望与现实
癌症是香港人的头号杀手。单在2017年,死于恶性肿瘤就有1.4万人,占总死亡人口的31%。对于癌症的治疗,在香港主流是采用西医治疗,例如手术切除、放化疗、标靶治疗或免疫治疗。
有调查显示,患癌病人在接受西医治疗期间,近六成人同时向中医求诊。其实中医治疗癌症已有悠久的历史,近代因内地各省或巿级中医院的建立,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不但累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而且疗效得到广泛的认同,使得中医药在癌症治疗上能担当互补角色,近来亦在世界舞台上得到明确的肯定。
在华人文化中,中医的作用是调理,有不少病人希望藉着喝中药或针灸可抵消或减低治疗对身体的各种副作用。实际上中医药除了能减轻病人在化疗期间出现的副作用外,更是许多末期病人的另一个选择。
西医以现代科技例如癌指标,PET-CT、MRI或各种病理组织检查等为癌症病人确诊,而中医是利用望、闻、问、切的方法了解病人身体状况,配合病人症状的不适作为诊断依据。
古代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可分为五方面,包括病灶、症状、病因、预后及鉴别。当中的病灶,古代中医理解为「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毒根深藏,穿孔深里」,意指癌像岩石状,有毒根深藏于体内。古代中医认为肿瘤的病因是「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意指某种肿瘤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毒蓄体内,气血不行有关。
中医药五大作用
因内地的医疗体制跟香港不同,加上国内中医院丰富的临床经验,早已建立癌症治疗的临床指南。任何癌症若早期诊断,金标准是尽快以手术切除。另外,中医药(包括针灸)在癌症治疗上有五大作用:一)预防和治疗癌前病变;二)加速肿瘤手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三)放、化疗期间减少毒性,提高完成率;四)术后、放、化疗后稳定病情,提高长期效果,减少复发转移;五)针对晚期癌症病患,不能手术及放、化疗时,中医药能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期。不论是癌变前期或是晚期不适合进行放、化疗的肿瘤,中医药都能参与其中,为病人提供协助。
勿盲目相信神医
扶正袪邪是中医治疗肿瘤的大原则。现代中医会根据病人正在进行的西医治疗作出调整,以配合西医的治疗并减少病人的不适。对于术后易出现转移的高危病患,中医能减少发生转移的机会;对于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中医能协助维持现状;化疗期间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浑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呕吐、血象下降等症状,中医药能本着扶正培本的原则减轻以上症状及长期使用强效西药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损害。最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晚期且不适合进行手术及放、化疗者,中医或可稳定病情、减轻身体症状不适、延长生命及提高生存质量。某程度上而言,中医成为晚期患者的最后希望。临床治疗的数据上亦明确显示中医药能够延长生存期及大大改善生存质量。
此外,很多人患癌后病急乱投医,盲目相信所谓的偏方秘方,在此需要明确指出,坊间流传的补品、秘方及无名神医不单毫无根据,且对病人构成重大生命危险。病人不断在巿面上寻求所谓神医的治疗,会使病情恶化或出现并发症,造成恶性循环,最后受伤害的只是病人。注册中医师会为病人提供全面的调理及治疗方案,若使用得宜,配合西医的治疗后只会是相得益彰。唯有透过加强中医及西医之间的沟通,以及确保多专业沟通质素,才能使癌症病人在漫长的治疗之中得到最完善的照顾。
(以上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20周年院庆科普文章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