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醫 天灸療法 - 呂國安醫師

文章來源:晴報  - 中大醫說 09/06/2021

呂國安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診所經理,註冊中醫師

認識中醫 天灸療法

 

天灸源流 

所謂「天」,是指借助時令之氣治療人體或作預防保健。早在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中可以見到現代「天灸」的雛形。現代中醫主要使用溫熱藥物敷在穴位上,治療各種寒性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咳嗽、消化不良、慢性腹瀉、月經病、手足冰冷、痛症等,達到「冬病夏治」、强身健體的作用。

 

合於天道,借勢使力

天灸療法正是善用天時的體現。夏至雖然是天地陽氣最旺盛的時節,但陽氣處於一種外散的狀態,不易聚斂運用,而夏至之後陽氣開始下降潛藏。三伏天是夏至後的三個「庚日」,處於小暑至立秋的期間,天干中「庚」屬金,有「收」、「降」之意,三伏天的「伏」字也表達了陽氣漸漸伏藏的意思。經過初、中、末三伏之後,天地陽氣不斷下降收藏到地下,至立秋入秋,處暑而暑氣盡,天氣漸涼,人體的陽氣也順應天時轉入收藏。

 

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

外服藥物也有講究的地方。清代藥物外治專着《理瀹駢文》言︰「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天灸外敷藥物也必須依據醫理和藥性去選擇。例如︰天灸藥物中使用了附子、白芥子、細辛等氣味濃且走竄力強的藥物外透體內的寒氣;肉桂溫補腎陽,引氣歸元。醫師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態選用不同的穴位,令治療更有針對性。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