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雅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及註冊中醫
你懂看人面色嗎?
望面色是中醫望診的重要內容,亦是了解身體狀況及病情的方法之一。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於外」,體內的臟腑
情況,可反映在體外的表現。《黃帝內經》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五臟六
腑皆通過經絡與面部聯繫,所以從面色的變化可探知臟腑氣血的虛實,掌握疾病的發展及預後。
五色配五臟
面色會隨着天氣、情緒、飲食或運動等而變化,因此,診察面色時,應要注意以下幾點以排除干擾因素:
1.光線:宜用自然光或白光。2.情緒及活動:病人和醫師都需要處於平靜的狀態。3.飲食:勿過飢過飽,飲酒後也
不適宜。除此之外,不同體質的人也可以有不同的面色,例如陽熱體質的人面色會較紅;陰寒體質的人面色會較白
。但是,不論何種體質的人,不論哪些外界因素所影響,健康的面色都應為光澤明亮及隱隱透現紅色,概括為「紅
黃隱隱,明潤含蓄」,是氣血充盈、精氣滿溢的表現。相反,如果面色呈現晦暗、枯萎的色調,就屬於病色了。中
醫把病色分為白、黃、紅、青、黑5種。五色配屬五臟,白屬肺,黃屬脾,紅屬心,青屬肝,黑屬腎。某一病色的呈
現,除了表示着相屬臟腑的疾病之外,也反映了氣血的問題。
面色白,多見於虛證、寒證病人。氣血虛弱或陰寒內盛,氣血不能上充於面部脈絡而見面色淡白。面色黃,多見於
脾虛、濕證。黃色五行屬土,為脾之色,脾虛運化水濕失常,往往出現濕證。脾病則其色外露,可見面色黃。面色
紅,多見於熱證病人,熱盛則面部脈絡擴張,氣血充盈而致面色紅赤。面色青,多見於寒證、痛證、氣滯血瘀、驚
風等病證。寒性凝滯、劇烈疼痛時氣血不通,面部脈絡血行阻滯而見面色青。青色屬木屬肝,肝主筋,驚風發作時
筋脈拘急,也可呈現面色青。面色黑,多見於腎虛、水飲、血瘀等病證。黑色屬水,與腎相配。腎虛、水飲病則其
色外露,而紫黑色亦是瘀血的顏色。
見病情發展
面部的病色,可以表現在整個面部,但更多是局部呈現的。因此,中醫望病人的面色時,需要配合面部不同部位所
配屬的臟腑來考慮。中醫古籍內記載了不少面部臟腑分候圖,這些分候圖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是歷代醫
家按個人經驗及體會總結出來。在眾多的分候圖中,比較簡單、常用的是《素問.刺熱》分候法:額屬心,鼻屬脾
,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頦屬腎。舉例:如病人鼻呈紅赤色而頦呈暗黑色,這表示了病人可能有脾熱和腎虛的病證
。望面色不僅是診斷疾病的方法,也可預測疾病的發展。如果面色由潤澤轉為晦暗,表示病情惡化;相反地,面色
由晦暗轉為明潤,則代表病情好轉。
每個人的臟腑陰陽氣血狀況都已寫在面上。看一個人的面部,不單是看到容貌的美醜,更可探知身體的健康情況
,這正是中醫所說的「望而知之謂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