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醫:中藥攻補兼施 防治腦小血管病變 - 林志秀教授

文章來源:明報專欄 - 現代中醫 06/09/2021

林志秀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註冊中醫師

現代中醫:中藥攻補兼施 防治腦小血管病變

 

【明報專訊】腦小血管病變(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是指腦部小穿支動脈(直徑介乎40至200微米)、毛細血管和小靜脈病變的總稱。在腦部影像學上以腦白質白斑(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腔隙、微小出血、血管周圍間隙增大、皮質下小梗塞,甚至腦萎縮等為表現特徵。輕度腦小血管病變患者大多沒有明顯徵狀,但當病變損傷積累愈來愈多時,可怕臨牀表現便會逐漸顯露,包括認知功能障礙、癡呆、抑鬱、步態不穩和容易跌倒等。另外,腦小血管病變也會增加中風風險。

 

血壓過高、血脂異常高危
腦小血管病變的病理,其中最重要是小動脈和毛細血管內皮功能損傷(endothelial dysfunction)。生活中諸多原因會導致血管內皮功能損傷,如年紀增長、血壓過高、血脂異常(主要是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吸煙和過量飲酒等。血管內皮是鋪蓋在血管內壁一層薄薄的扁平上皮細胞,具有很多生理功能,與小血管正常舒張和收縮、調節血流有密切關係。血管內皮是腦部小血管發揮其生理作用的重要因素,當內皮細胞功能異常時,小血管出現滲漏,組織間液增加,出現組織水腫。另外,持續內皮細胞功能異常還會導致血管壁損傷,使血管變硬,降低血管的舒張度,影響氧氣和營養物質運輸,進而影響腦細胞功能。

 

認知功能障礙 增中風風險
腦小血管病變乃現代醫學名詞,所引起臨牀病徵主要為記憶力、注意力、執行力下降等認知功能障礙,以及中風等,故相當於中醫學健忘、癡呆、呆病、眩暈和中風等範疇。從中醫角度,引起本病的病位在腦,涉及心、腎、肝、脾,尤與腎為關係最密切。本病發病多為本虛標實,本虛為腎精不足、腎陰虧虛。腦為髓之海,腎主骨生髓,腎精充足則腦髓充實,思維敏捷。隨年齡增長,腎中精氣漸衰,陰血漸虧,腦髓失去濡養而空虛,腦竅元神功能因之受損,而表現出思維遲鈍、行動遲緩等。標實在於瘀血阻絡,由於患者大多是耄耋之年,正氣虧虛,容易引起氣滯血瘀,瘀血阻塞腦竅,清竅被蒙,神機失靈,加之氣血無法上養腦竅,便出現反應遲鈍,甚至神志混亂等認知功能障礙的臨牀表現。

 

補腎填精 活血通竅
由於腎精不足,腎陰虧虛和瘀血阻絡為腦小血管病變主要病因,中醫防治主張攻補兼施,標本同治,採取補腎填精、活血化瘀、通竅益智為治法。方藥可以用六味地黃丸補腎填精,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中藥遠志、石菖蒲等通竅益智。根據治療腦部疾病的臨牀經驗和參考中醫名家治療腦小血管病變文獻,擬定一張防治腦部小血管病變處方:熟地黃12克、生地黃12克、枸杞子8克、黃精10克、桃仁8克、川芎6克、赤芍8克、當歸6克、丹參12克、葛根12克、紅景天10克、三七粉(冲)2克、地龍8克、益智仁8克、石菖蒲8克、遠志8克、甘草2克 。

 

方中熟地黃、生地黃、枸杞子、黃精滋陰養血,補腎填精;桃仁、川芎、赤芍、當歸、丹參、葛根、紅景天、三七粉(冲)等活血化瘀,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地龍、益智仁、石菖蒲、遠志通絡開竅;甘草調和諸藥。上方諸藥合用, 共奏滋陰補腎, 活血通竅之功。

 

由於腦小血管病變是慢性過程,患者需長時間服藥,才能獲得持續療效,建議服藥半年再做評估。另外,腦小血管病變的臨牀表現較為複雜,患者大多兼有其他疾病,建議找中醫診治,獲得更適切的治療。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