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 X 跨學科學習的課程理念與實踐

順利天主教中學

 

一. 背景及理念

為體現天主教辦學的核心價值及學校的精神,順利天主教中學透過正規課程、課外活動及校外服務等方式推動服務教育,以提倡及實踐「Learn to Serve, Serve to Learn」的辦學使命,期望將服務和不同學科的學習有機結合,以發展學生的價值觀和品格,以及促進學生學習。

學校自2016年加入QSHK計劃後,中大支援人員與校內教師緊密協作,嘗試優化校本中二級「V-Power」服務學習課程的設計與實踐,加強服務與不同學科學習的結合,強化學生的成果展示及反思,提升學習效能。

 

 

 

二. 實踐經驗與例子

名稱V-Power

年級中二級

服務對象區內長者

 

課程目標:

  • 讓同學透過體驗式學習深入了解長者的需要,親身接觸和服務社區長者,例如:於順利邨進行社區探究、探訪長者等。
  • 推動「關懷長者、長幼共融」的核心價值,提升學生對社區的關懷及身份認同,回饋及服務社區。
  • 有機地將服務和不同學科的學習結合,讓同學應用不同學科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反思及總結所學,展示學習成果。
  • 同學以小組形式進行整個服務學習,透過實踐提升他們溝通協作、解難、領導、創新等共通能力

 

下載〈順利天主教中學中二級服務學習課程大綱示例〉

 

教學設計及工作紙

  1. 導入課

根據是次的協作經驗,我們發現在進行整個服務學習之前,與學生進行導入課非常重要。導入課的作用是引發學生對服務對象和相關社會議題的關注,讓他們從個人及社會層面了解服務的意義及重要性,提升參與整個服務學習的準備度。

 

以此校為例,我們在導入課進行了以下活動:

  1. 從探討香港人口老化的議題入手,讓學生了解各行各業與長者均息息相關,如:銀髮市場、長者護老、針對長者需要的創新科技等。因此,同學宜認清長者的需要,為自己將來的生涯規劃做好準備。
  2. 學生分組討論不同的學科知識如何能幫助長者(如:Technology & Living、STEM、體育科、綜合人文科),並在班內進行滙報。
  3. 介紹社會創新的概念、政府長者福利的相關政策,讓學生思考服務長者的重要性及意義。
  4. 節目預告:介紹服務學習課程的內容及任務。
  5. 家課:請以不少於30字寫下你對長者的印象

 

「我眼中的長者」學生習作示例:

「我認為長者都很可憐,年老的他們,需要家人的照料,但子女卻經常忽視他們,更認為他們是一個麻煩,然後交給老人院去照顧。這可能讓長者們都覺得他的家人並不關心自己,不愛自己,從而想法變得偏激。」

「我認為他們很容易相處。長者是口是心非的,就像我家中的長輩們,買衣服給他們,他們總是嘴上説著不要,穿上後卻笑得眯起雙眼。」

「我認為長者是和藹可親的,當我們向他們打招呼,他們總是嘴角掛着笑容回應。而且,他們也是很好的聆聽者,他們都會樂意傾聽我們生活上任何大大小小的事。」

「我認為長者有很豐富的人生經歷,在遇到人生中的困難時能給予我們不少的建議,雖然他們有時可能會囉嗦點,但他們的說話中往往包含著關心。」

II. 社區探究

嘗試結合綜合人文學科(通識科)的學習元素,讓學生從長者角度在區內進行社區考察活動,搜集一手資料,如:觀察社區軟硬件設施及配套、了解社區物價及訪問長者,評價順利邨是否屬長者友善的社區,提出改善建議以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

下載〈社區探究預習工作紙示例〉

下載〈社區考察工作紙示例〉

下載〈社區考察後功課示例〉

 

III. 服務體驗日

本課程加強了體驗式學習的元素,學生須進行社區探究活動、上門探訪獨居長者、到長者中心籌辦活動服務長者,藉此加強學生對服務對象的理解和同理心,培養學生的服務精神。此外,服務亦結合視藝科的學習,學生會為長者送上親手製作的剪紙作為探訪禮物。

下載〈探訪長者工作紙示例〉

下載〈探訪後中文寫作工作紙示例〉

 

IV. 學習成果展示

我們舉辦的「學習成果展示分享會」,讓學生以攤位形式分組滙報他們的學習成果,不論能力高低,我們都創設了一個平台讓他們展示所學,其表現亦得到不同老師和學生肯定。

 

下載〈學習成果展示分享會示例〉

 

三. 轉變及效果

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培養他們的服務精神,促進及回饋不同學科的學習

我們發現學生在是次學習歷程中,無論在參與服務學習的投入感、服務精神,以至學習表現均有顯著進步,令老師喜出望外。這使我們反思「何謂有效及有意義的學習?」

以往在第一組別的學校,教師普遍認為學生大多是功利主義掛帥,不願花太多時間做一些「非考試導向」或「不計分」的任務,以致他們亦抱猶豫的心態推行服務學習課程。然而,是次試驗讓我們看到學生的「另一面」,第一組別學生原來也可投入地參選服務學習,關鍵在於課程的設計質素。

我們和老師共同探討是次課程設計和一般課堂、以及過去服務學習課程有何分別?他們均指出是次我們提供了很多「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的機會,這些學習是非常「真實」的,是學生親身去發現和感受所得,而非在傳統課室內單靠講授或討論而得到的答案,學生要有所經歷和體驗,服務精神和學習才可真正內化。

此外,「學習的意義」對學生也非常重要,學習不一定只為考試,是次課程設計我們刻意有機結合不同學科的學習於服務中,這些任務讓同學能學以致用,為他們帶來不同的意義。

最後,我們舉辦的「學習成果展示分享會」,讓學生以攤位形式分組滙報他們的學習成果,不論能力高低,我們都創設了一個平台讓他們展示所學,其表現亦得到不同老師和學生肯定。這些試驗均令校內師生體會到,對第一組別學校來說,學習不能過於功利主義,學習和教學不應強調「快捷、取分、互相競爭及比拼」,體驗式學習也不是「浪費時間」,反而能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培養他們的服務精神,促進及回饋不同學科的學習。

 

教師的專業發展及成長

若要改進的動力得以持續,我們在推動變革時須培育校內的「變革能動者」(change agent),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及成長,學校的變革能量才真正得以提升。

因此,計劃在協助學校優化校本課程設計的同時,也藉此機會培育校內兩位「種籽老師」成為校內的變革能動者。他們與計劃支援人員緊密協作,透過共同備課優化服務學習課程的設計,再由他們兩位擔當帶領的角色,帶動其他中二級班主任及不同科目老師實施計劃,並代表學校向中大QSHK計劃其他成員學校分享新課程的理念及做法。這做法能讓「種籽老師」透過實踐學習溝通及領導技巧,創設平台讓他們在校內建立專業地位,增加他們對新課程的擁有感,部署日後延續發展相關課程的動力。

 

學校文化及改進動力的轉變

是次協作成功啟動校內教師重新檢視已推行十多年的服務學習課程,透過和兩位種籽老師的緊密協作,順利地推動校內的跨科協作,提升班主任在課程的參與度,創造了成功案例讓校內教師「看得到」、「感受到」服務學習對學生帶來的裨益,實踐學校核心的辦學精神「Learn to Serve, Serve to Learn」。

參與本年計劃的老師及領導層在檢討會議中,表示這次試驗很有意思,令他們重新再思推動服務學習的初衷; 另一方面,透過跨科協作亦令更多老師間接認識服務學習,提升校內老師對服務價值的認同感;最後,他們亦表示會嘗試把本年經驗用在改革日後中四級服務學習課程中,可見學校有持續改進的意識及動力。

 

 

總結

總括而言,要在第一組別學校中真正實踐全人教育,推動服務學習實非易事。因為無論是學校領導層,抑或是教師也面對課時及空間不足、師生功利主義的挑戰。透過是次試驗,我們可能找到一條可行的出路,就是把「服務」和「學習」有機地結合,歸納出「先體驗、扣學習、後動心」的服務學習課程設計原則,有效改善課程的質素及效能。

此外,要成功推動改進,整個部署和領導技巧也非常重要,我們須創設機會及平台,讓老師表達聲音、看到改進的需要,啟動改進; 同時,要「從小做起」,培育校內的變革能動者,擔當先鋒統籌及帶領改革; 也要發揮領導的角色,親身參與其中,促進跨組別的溝通和協作,搜集改革的成功例子及做法,在校內外創設機會,分享好人好事,增強教師團隊的效能感,學校才能有持續反思及改進的動力!

 

兩位「種籽老師」及助理副校長代表學校向中大QSHK計劃其他成員學校分享新課程的理念及做法,總結及擴散成功經驗。

 

四. 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