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Department of History
Contact Us

Speak for Sages, Print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ized Commentaries on Confucian Classics for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in Qing China
(Chinese Version Only)

PUK Wing Kin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2016/17年度優配研究金項目

(#2110293  #CUHK14647516)

清代科舉制度下的應試輔助教材──一個文化產業之研究

研究成果:清代會試試題資料庫

 

項目主任:    卜永堅(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項目期限:    24個月(2017年1月—2018年12月)

項目金額:    港幣308,000元

創立日期:    2017年3月23日

 

簡介

 

明清科舉制度下,士子花大量精力練習寫作八股文,八股文的難度不在於內容而在於形式。有需求自有供應,一個服務於八股文寫作的文化產業應運而生,這個產業包括各種應試輔助教材,例如現成對仗句、範文、四書五經典故的匯集,歷屆考試題目及優秀試卷,等等。逐漸地,這類應試輔助教材主導了科舉考試,而朱熹《四書集註》這本朝廷欽定的科舉考試標準答案,反而不受士子重視。八股文是「代聖賢立言」,但教導士子「代聖賢立言」的,不再是朱熹《四書集註》,而是一個按商業模式經營、服務於科舉考試的文化產業。本計劃探討這個產業的細節,追蹤當時的熱門八股文參考書及其編纂者,力圖發掘科舉制度研究中迄今為止這一較少受到關注的領域。

        「清代會試試題資料庫」,是本項目研究成果之一,也是2015年9月-12月期間該項目主任的歷史系本科生課程〈HIST4920中國科舉制度的社會史研究〉的知識轉移成果之一。脩讀本課程的35名同學,作業之一,是每人要找出三屆會試頭場的四書題題目,並交代具體之史料出處;助教徐世博博士進行了全資料庫的組合、整編、脩訂、擴充;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講師李林博士也提供了部分資料;本項目研究助理郭展庭先生校對並且重新編排資料庫內容,以配合網頁環境;又得蒙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批准,此資料庫內容得以上載該學系網頁。該項目主任衷心感謝上述諸君和機構的支持,但所有謬誤均為該項目主任之責任。

 

凡例

 

— 清人法式善《清秘述聞》,王家相、魏茂林《淸秘述聞續》,錢維福《淸秘述聞補》三種,記錄清朝歷屆會試頭場題目,頗稱完備,但只列試題原文,並不交代四書章節名目。當代讀者難免有檢索不便、理解困難之嘆。

— 凡《清代硃卷集成》及《清秘述聞三種》均有記載之會試試題,則引述《清秘述聞三種》之記載及相關頁數;若《清代硃卷集成》沒有記載的會試試題,除引述《清秘述聞三種》之記載外,亦注明《清代硃卷集成》不載。

— 凡「補充」者,以朱熹《四書章句集註》為準,詳細開列每道題目原文及其四書章節名目。為方便讀者理解,必要時多抄若干字句。

— 每科會試題目,首列紀元公元干支年份,再列試題補充者姓名,然後開列會試題目。補充者包括2015年9月-12月期間修讀〈HIST4920中國科舉制度的社會史研究〉的35名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本科同學,及該課程助教徐世博博士。

 

清代會試試題資料庫全文

 

(1)順治三年(1646)丙戌科

「百姓足君」一節,「行而世為」一句,「王道之始」一句。[法式善等撰,張偉點校,《清秘述聞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5。按:此書包括法式善《清秘述聞三種》,王家相、魏茂林《淸秘述聞續》,錢維福《淸秘述聞補》三種。後文簡稱「《清秘述聞三種》。]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四種》,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第30號,頁87。以下徵引此書,只開列此書收錄四書書名章節及此書頁數。]

次題)《中庸》頁25: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三題)《孟子·梁惠王上》頁4:穀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2)順治四年(1647)丁亥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8:「堯舜帥天」二句,「知者不惑」一節,「行天下之 由之」。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大學》頁9: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次題)《論語·子罕》頁6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三題)《孟子·滕文公下》頁79: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

 

(3)順治六年(1649)己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1:「湯之盤銘」全章,「天下歸仁」一句,「存其心養」一句。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大學》頁3: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次題)《論語·顏淵》頁83: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三題)《孟子·盡心上》頁179: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4)順治九年(1652)壬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6:「君子有大」二句,「參乎吾道」全章,「經正則庶」一句。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大學》頁12: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次題)《論語·顏淵》頁23: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三題) 《孟子·盡心下》頁208:經正則庶民興。

 

(5)順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9:「詩可以興」七句,「考諸三王」二句,「仁言不如」全章。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陽貨》頁130: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次題) 《中庸》頁25: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

三題) 《孟子·盡心上》頁183: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6)順治十五年(1658)戊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3:「無為而治」全章,「天命之謂」全章,「君子所性」二節。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衛靈公》頁114: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

而已矣。

次題) 《中庸》頁1-2: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三題) 《孟子·盡心上》頁185: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7)順治十六年(1659)己亥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4:「欲脩其身」六句,「道之以德」二句,

「為人臣者     接也」。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大學》頁2: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次題) 《論語·為政》頁7: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三題) 《孟子·告子下》頁169: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

 

(8)順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8:「知止而后」一句,「夫子之文」全章,「易其田疇」二節。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大學》頁1:知止而后有定。

次題) 《論語·公冶長》頁30: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三題) 《孟子·盡心上》頁186: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

 

(9)康熙三年(1664)甲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33:「脩己以敬」論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憲問》頁110:脩己以敬。

次題) 《清秘述聞三種》及《清代硃卷集成》均不載。

三題) 《清秘述聞三種》及《清代硃卷集成》均不載。

 

(10)康熙六年(1667)丁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38:「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論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中庸》頁20: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次題) 《清秘述聞三種》及《清代硃卷集成》均不載。

三題) 《清秘述聞三種》及《清代硃卷集成》均不載。

 

(11)康熙九年(1670)庚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43:「巍巍乎惟    名焉」,「凡為天下」一節,「有天爵者」二節。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泰伯》頁58: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次題)   此題《清代硃卷集成》不載,但《中庸》中以「凡為天下」開頭的句子有二,皆見於第二十章:頁16:「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羣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頁17:「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據商衍鎏記載,四書題命題「有重見者,在前不必寫明,在後寫明某章某節」。參見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北京:三聯書店,1958),頁64。

三題) 《孟子·告子上》頁162: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脩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12)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47:「所謂平天」一節,「樊遲問知」一章,「孟子曰盡其心」一節。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大學》頁10: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次題) 《論語·雍也》頁40: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三題)《孟子·盡心上》頁179: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13)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50:「子曰君子義以」一節,「誠者天之」一節,「人有恆言 在身」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衛靈公》頁116-117: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次題) 《中庸》頁18: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三題) 《孟子·離婁上》頁94: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14)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55:「子曰視其」全章,「或生而知」一節,「孟子曰無為」一節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為政》頁9-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次題) 《中庸》頁15: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三題) 《孟子·盡心上》頁183: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15)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59:「詩云瞻彼」一節,「子張問仁」一節,「聖人治天」四句。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大學》頁4: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次題) 《論語·陽貨》頁129: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三題) 《孟子·盡心上》頁186: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16)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4:「顏淵問仁」一節,「仲尼祖述」全章,「聖人百世」一節。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顏淵》頁83: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次題) 《中庸》頁25-26: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三題) 《孟子·盡心下》頁198: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

 

(17)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9:「樊遲問仁」三節,「子曰舜其大孝」二節,「天下之言」全章。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顏淵》頁90: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次題) 《中庸》頁11: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三題) 《孟子·離婁下》頁115: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18)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74:「顏淵季路」全章,「博厚所以」一節,「非其義也 諸人」。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公冶長》頁33-34: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次題) 《中庸》頁21-22: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三題) 《孟子·萬章上》頁131:非其義也 。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繫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19)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78:「大哉堯之」全章,「天命之謂」一節,「孔子登東」全章。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泰伯》頁58: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次題) 《中庸》頁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

三題) 《孟子·盡心上》頁186-187: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20)康熙三十年(1697)丁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83:「參乎吾道」全章,「天之所覆 尊親」,「禹聞善言」二段。

李偉豪同學補充:

首題) 《論語·里仁》頁23: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次題) 《中庸》頁27: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三題) 《孟子·公孫丑上》頁45: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21)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87:「知者不惑」一節,「君子之道造 天地」,「聖人之於 子也」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子罕》頁6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次題) 《中庸》頁8: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三題) 《孟子·公孫丑上》頁40: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22)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92:「大學之道」一節,「子曰禹吾」一句,「原泉混混」一節。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大學》頁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次題) 《論語·泰伯》頁58:子曰。禹吾無間然矣。

三題)《孟子·離婁下》頁111: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

 

(23)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97:「子曰不知命」全章,「唯天下至 參矣」,「設為庠序」一節

張嘉樂同學補充:

首題) 《論語·堯曰》頁148: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次題) 《中庸》頁19-20: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三題) 《孟子·滕文公上》頁66: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

 

(24)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02:「知者樂水」二節,「今夫天斯」一段,「孔子之謂」二節。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雍也》頁40-4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次題) 《中庸》頁22: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

三題) 《孟子·萬章下》頁136-137: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25)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07:「事父母能」二句,「溥博淵泉」二節,「由堯舜至」三節。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學而》頁3: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次題) 《中庸》頁26: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三題:《孟子·盡心下》頁208: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臯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

 

(26)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己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11:「敬事而信」二句,「博厚所以」二節,「我善養吾 與道」。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學而》頁2: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

次題) 《中庸》頁21-22: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三題) 《孟子·公孫丑上》頁36: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

 

(27)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16:「仁者先難」二句,「知斯三者」二節,「口之於味 我口」。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雍也》頁40: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次題) 《中庸》頁16:知斯三者。則知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羣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三題) 《孟子·告子上》頁154-155:口之於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於聲。天下期於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28)康熙五十七年(1718)戊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20:「君子無眾」二段,「必得其位」四句,「昔者子貢 聖矣」

祝嘉俊同學補充:

首題) 《論語·堯曰》頁148: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次題)《中庸》頁11: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三題) 《孟子·公孫丑上》頁38: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29)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25:「據於德依」三句,「郊社之禮」四句,「自生民以」二句。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述而》頁46: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次題)《中庸》頁14: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

三題) 《孟子·公孫丑上》頁40: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孟子·公孫丑上》頁40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孟子·公孫丑上》頁42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

 

(30)雍正元年(1723)癸卯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30:「道之以德」一節,「齊莊中正」二句,「若禹皐陶」一句。

劉啟鏘同學補充:

首題) 《論語·為政》頁7: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次題) 《中庸》頁26: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

三題) 《孟子·盡心下》頁208:若禹臯陶。則見而知之。

 

(31)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35:「子張問仁 敏惠」,「誠者自成」二句,「菽粟如水」二句。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陽貨》頁129: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次題) 《中庸》頁21: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三題) 《孟子·盡心上》頁186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32)雍正五年(1727)丁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40:「人能弘道」二句,「仲尼祖述」一節,「孔子聖之」一句。

陳建龍同學補充:

首題) 《論語·衛靈公》頁118: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次題) 《中庸》頁25: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三題) 《孟子·萬章下》頁136:孔子。聖之時者也。

 

(33)雍正八年(1730)庚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45:「志於道據」三句,「自誠明謂」全章,「見其禮而」一節。

麥嘉康同學補充:

首題) 《論語·述而》頁46: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次題) 《中庸》頁19: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三題) 《孟子·公孫丑上》頁40: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34)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49:「為君難為」二句,「中也者天」一句,「禹惡旨酒」二節。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子路》頁97:為君難。為臣不易。

次題) 《中庸》頁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三題) 《孟子·離婁下》頁112: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

 

(35)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54:「君子篤於」一節,「五者天下 一也」,「欲為君盡 已矣」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泰伯》頁54: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次題) 《中庸》頁15: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三題) 《孟子·離婁上》頁93: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

 

(36)乾隆二年(1737)丁巳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59:「既庶矣又」二節,「君子之所 見乎」,「人皆有不 政矣」。

溫玉冰同學補充:

首題) 《論語·子路》頁95: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次題) 《中庸》頁28: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三題) 《孟子·公孫丑上》頁42-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37)乾隆四年(1739)己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64:「生而知之」二句,「舜好問而」四句,「君子所性」二句。

劉詠僖同學補充:

首題) 《論語·季氏》頁124: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次題)《中庸》頁4: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三題) 《孟子·盡心上》頁185: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

 

(38)乾隆七年(1742)壬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69:「如保赤子 遠矣」,「子擊磬於」一節,「所過者化」二句。

黃愛怡同學補充:

首題) 《大學》頁8-9: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次題) 《論語·憲問》頁109-110:子擊磬於衞。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

三題) 《孟子·盡心上》頁182: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39)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74:「孰為夫子 而立」,「人皆曰予」四句,「於季桓子」三段。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論語·微子》頁136-137: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次題)《中庸》頁5: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或者《中庸》頁5: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三題) 《孟子·萬章下》頁142:於季桓子。見行可之仕也。於衞靈公。際可之仕也。於衞孝公。公養之仕也。

 

(40)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79:「好人之所」一節,「子曰嗚呼」二句,「魯君之宋」二句。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大學》頁12: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次題)《論語·八佾》頁14: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三題)《孟子·盡心上》頁191:魯君之宋。呼於垤澤之門。

 

(41)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84:「賢者辟世」四句,「上焉者雖」一段,「舜之居深」全章。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論語·憲問》頁109: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次題)《中庸》頁24-25: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三題)《孟子·盡心上》頁183: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42)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89:「君子有三畏」一節,「果能此道」一節,「孟子之滕 廋也」。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季氏》頁124: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

言。

次題) 《中庸》頁18: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三題) 《孟子·盡心下》頁203:孟子之滕館於上宮。有業屨於牖上。館人求之弗得。或問之曰。若是乎從者之廋也。

 

(43)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94:「唐棣之華 思也」,「博厚配地」三節,「且夫枉尺 以利」。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論語·子罕》頁68: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

次題)《中庸》頁22: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三題) 《孟子·滕文公下》頁77: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

 

(44)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199:「臧文仲其」一句,「在上位不」二句,「一簞食一 加焉」。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論語·衛靈公》頁116:臧文仲。其竊位者與。

次題)《中庸》頁10: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三題)《孟子·告子上》頁158-159: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45)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05:「既而曰鄙 已矣」,「愚而好自」三句,「詩云憂心 王也」。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論語·憲問》頁110: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次題)《中庸》頁24: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

三題)《孟子·盡心下》頁199: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羣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文王也。

 

(46)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10:「紅紫不以」二句,「旅酬下為」四句,「大夫曰何」一句。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論語·鄉黨》頁70: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

次題)《中庸》頁13: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三題) 《孟子·梁惠王上》頁1: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47)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17-218:「子曰甯武」二句,「子曰無憂」一句,「淳于髡曰 去之」。

洪思澄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公冶長》頁32: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

次題)《中庸》頁12: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

三題)《孟子·告子下》頁170:淳于髡曰。先名實者。為人也。後名實者。自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於上下而去之。

 

(48)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23:「君子周急 九百」,「詩云相在 而敬」,「詖辭知其」四句。

張毅豪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雍也》頁36: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

次題)《中庸》頁28: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

三題)《孟子·公孫丑上》頁37: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49)乾隆三十四年(1769)己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29:「子在陳曰 狂簡」,「天地之道 盡也」,「孟子曰人 疢疾」。

林億進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公冶長》頁33: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

次題)《中庸》頁2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

三題)《孟子·盡心上》頁184: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

 

(50)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35:「子曰若臧」四句,「明乎郊社」二句,「今曰性善」二句。

黎恬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憲問》頁103: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

次題)《中庸》頁14: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

三題)《孟子·告子上》頁153: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歟。

 

(51)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41:「子曰君子求」二句,「吾說夏禮」四句,「人能充無 而言」。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論語·衛靈公》頁117: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次題)《中庸》頁24: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

三題)《孟子·盡心下》頁203: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踰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

 

(52)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47:「苟日新日」三句,「仲叔圉治」三句,「敢問何謂 言也」。

梁罡耀同學補充:

首題)《大學》頁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次題)《論語·憲問》頁105: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

三題)《孟子·公孫丑上》頁36: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

 

(53)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53:「子曰其言」一節,「反古之道」一句,「且子食志 食志」。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論語·憲問》頁106: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次題)《中庸》頁24:反古之道。

三題)《孟子·滕文公下》頁81: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54)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59:「則眾物之」一句,「罔之生也」一句,「盡信書則」一句。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大學》頁6: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

次題)《論語·雍也》頁40:罔之生也幸而免。

三題)《孟子·盡心下》頁195: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55)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65-266:「所藏乎身」一句,「子曰女奚」二句,「孟子曰待 民也」。

李偉豪同學補充:

首題)《大學》頁9:所藏乎身不恕。

次題)《論語·述而》頁49:子曰。女奚不曰。

三題)《孟子·盡心上》頁182: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

 

(56)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71:「知止而后」一節,「不逆詐不 覺者」,「吾為之範 獲十」。

伍詠如同學補充:

首題)《大學》頁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次題)《論語·憲問》頁108: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

三題)《孟子·滕文公下》頁78:吾為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

 

(57)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77:「子路共之」二句,「故君子尊」三句,「孟子曰道」全章。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論語·鄉黨》頁73: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次題)《中庸》頁23: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三題) 《孟子·離婁上》頁98: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58)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83:「點爾何如 之撰」,「溥博如天」二句,「苟為不熟」二句。

張嘉樂同學補充:

首題) 《論語·先進》頁82: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次題) 《中庸》頁26:溥博如天。淵泉如淵。

三題) 《孟子·告子上》頁163:苟為不熟。不如荑稗。

 

(59)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89:「皆自明也」一句,「君命召不」二句,「使數人要 於朝」。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大學》頁3:皆自明也。

次題)《論語·鄉黨》頁73: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三題)《孟子·公孫丑下》頁48: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

 

(60)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295:「古者民有」二句,「或生而知」三句,「孔子曰操」三句。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陽貨》頁131:古者民有三疾。 今也或是之亡也。

次題)《中庸》頁15: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三題)《孟子·告子上》頁156: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

 

(61)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301:「民之所好」二句,「柴也愚參」四句,「齊人曰所 知也」。

郭海晴同學補充:

首題) 《大學》頁10: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次題) 《論語·先進》頁78: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三題) 《孟子·公孫丑下》頁52:齊人曰。所以為蚳鼃。則善矣。所以自為。則吾不知也。

 

(62)嘉慶元年(1796)丙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307:「雖曰未學」二句,「莫見乎隱」二句,「不愆不忘」二句。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學而》頁3: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次題) 《中庸》頁2: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三題) 《孟子·離婁上》頁91-92: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63)嘉慶四年(1799)己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313:「是故君子 失之」,「曾子曰慎 厚矣」,「孟子曰盡 天矣」。

祝嘉俊同學補充:

首題)《大學》頁12: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次題)《論語·學而》頁4: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三題)《孟子·盡心上》頁179: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64)嘉慶六年(1801)辛酉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531:「堯舜帥天」二句,「百姓足君」四句,「民之為道」一節。

何鳳翎同學補充:

首題)《大學》頁9: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

次題)《論語·顏淵》頁87: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三題)《孟子·滕文公上》頁64: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 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65)嘉慶七年(1802)壬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537:「為人君止」四句,「道之以德」一節,「居天下之」三句。

劉啟鏘同學補充:

首題)《大學》頁4: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

次題)《論語·為政》頁7: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三題)《孟子·滕文公下》頁79: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66)嘉慶十年(1805)乙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543:「子曰老者」三句,「喜怒哀樂 之中」,「夫志至焉」四句。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論語·公冶長》頁34: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次題)《中庸》頁2: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三題)《孟子·公孫丑上》頁35: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67)嘉慶十三年(1808)戊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549:「德者本也」二句,「如有博施 仁乎」,「人倫明於」二句。

陳建龍同學補充:

首題)《大學》頁11: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次題)《論語·雍也》頁42: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三題)《孟子·滕文公上》頁66: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

 

(68)嘉慶十四年(1809)己巳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555:「君子喻於」二句,「思知人不 知天」,「得天下有」六句。

麥嘉康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里仁》頁24: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次題)《中庸》頁15: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三題)《孟子·離婁上》頁97: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69)嘉慶十六年(1811)辛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561-562:「子曰中庸」二句,「知斯三者」二句,「存其心養」一節。

何浩新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雍也》頁42: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次題)《中庸》頁16:知斯三者。則知所以脩身。

三題)《孟子·盡心上》頁179: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70)嘉慶十九年(1814)甲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567:「生之者眾」四句,「子曰德之」一節,「行有不得」一節。

溫玉冰同學補充:

首題)《大學》頁13:生之者眾。食之者寡。 為之者疾。用之者舒。

次題)《論語·述而》頁45: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三題)《孟子·離婁上》頁94: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71)嘉慶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573:「子曰為政」一句,「君子而時」一句,「仁人之安」二句。

劉詠僖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為政》頁7:子曰。為政以德。

次題)《中庸》頁3:君子而時中。

三題) 《孟子·離婁上》頁98: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72)嘉慶二十四年(1819)己卯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579:「曰脩己以」一句,「人之為道」二句,「誠身有道」三句。

黃愛怡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憲問》頁110:曰。脩己以安百姓。

次題)《中庸》頁8: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三題)《孟子·離婁上》頁99: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

 

(73)嘉慶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585:「仁者先難」一句,「成己仁也」三句,「以善服人」四句。

鍾文蔚同學補充:

首題) 《論語·雍也》頁40:仁者。先難而後獲。

次題) 《中庸》頁21: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

三題) 《孟子·離婁下》頁110-111: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

 

(74)道光二年(1822)壬午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592:「子曰學如」一節,「詩云鳶飛」一節,「子貢曰見 其政」。

林麗祺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泰伯》頁5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次題)《中庸》頁: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

三題) 《孟子·公孫丑上》頁40: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

 

(75)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598-599:「切問而近」二句,「知遠之近」四句,「入則孝出」三句。

梁浩維同學補充:

首題) 《論語·子張》頁142: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次題) 《中庸》頁28: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三題:《孟子·滕文公下》頁81: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

 

(76)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04-605:「人之有技 好之」,「無求備於」一句,「是集義所 餒矣」。

羅淑芳同學補充:

首題)《大學》頁12: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

次題)《論語·微子》頁139:無求備於一人。

三題)《孟子·公孫丑上》頁36: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77)道光九年(1829)己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10-611:「欲速則不」二句,「或生而知 一也」,「夏曰校殷 於下」。

駱思麗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子路》頁97: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次題)《中庸》頁15: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三題)《孟子·滕文公上》頁66: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 小民親於下。

 

(78)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16-617:「君使臣以」一句,「施諸己而」二句,「樂天者保」二句。

謝雅妍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八佾》頁18:君使臣以禮。

次題)《中庸》頁9: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三題)《孟子·梁惠王下》頁18: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79)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24:「古之愚也」二句,「載華嶽而」三句,「權然後知 為甚」。

鍾慧儀同學補充:

首題) 《論語·陽貨》頁131: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次題) 《中庸》頁22: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

三題) 《孟子·梁惠王上》頁11:權然後知輕重。 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80)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30:「大德不踰」一句,「夫孝者善」一節,「吾身不能 棄也」。

李顯華同學補充:

首題) 《論語·子張》頁142:大德不踰閑。

次題)《中庸》頁13: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三題)《孟子·離婁上》頁98: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81)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36:「小人閒居 其善」,「子釣而不」二句,「天下有達 德一」。

洪思澄同學補充:

首題)《大學》頁6: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次題)《論語·述而》頁50: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三題)《孟子·公孫丑下》頁49: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

 

(82)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42:「言必信行」二句,「萬物並育 相悖」,「頌其詩讀 友也」。

張毅豪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子路》頁98:言必信。行必果。

次題)《中庸》頁26: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三題)《孟子·萬章下》頁147: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83)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48:「如琢如磨 脩也」,「蓋均無貧」二句,「用下敬上」四句。

林億進同學補充:

首題)《大學》頁4:如琢如磨者。自脩也。

次題)《論語·季氏》頁121:蓋均無貧。和無寡。

三題)《孟子·萬章下》頁140: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

 

(84)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55:「約我以禮」一句,「君子依乎 能之」,「詩云王赫 天下」。

黎恬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子罕》頁63:約我以禮。

次題)《中庸》頁7: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三題)《孟子·梁惠王下》頁18: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

 

(85)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61:「下學而上 天乎」,「有所不足」二句,「以為未嘗」二句。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 《論語·憲問》頁108-109: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次題)《中庸》頁9: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三題)《孟子·告子上》頁156: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86)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67:「人焉廋哉」二句,「詩曰妻子」一節,「至於治國 玉哉」。

梁罡耀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為政》頁10: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次題)《中庸》頁10: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三題) 《孟子·梁惠王下》頁25:至於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於教玉人彫琢玉哉。

 

(87)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73:「君子賢其」一句,「蓋有之矣」二句,「孟子曰予 已也」。

史穎然同學補充:

首題)《大學》頁4-5: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

次題)《論語·里仁》頁22: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三題)《孟子·滕文公下》頁85: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88)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79:「所謂誠其」二句,「子曰泰伯」一節,「五十而慕」二句。

江天樂同學補充:

首題) 《大學》頁6: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次題) 《論語·泰伯》頁53: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三題) 《孟子·萬章上》頁122: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89)咸豐二年(1852)壬子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85:「柴也愚參」二句,「楚國無以」二句,「詩云晝爾 百穀」。

李偉豪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先進》頁78:柴也愚。參也魯。

次題)《大學》頁11: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三題)《孟子·滕文公上》頁64: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90)咸豐三年(1853)癸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91:「子曰聽訟 訟乎」,「君子義以」一句,「孟子道性」二句。

伍詠如同學補充:

首題) 《大學》頁5: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次題) 《論語·衛靈公》頁116-117:君子義以為質。

三題) 《孟子·滕文公上》頁61: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91)咸豐六年(1856)丙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94:「告諸往而」一句,「洋洋乎發」一節,「莫如為仁」一句。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論語·學而》頁6:告諸往而知來者。

次題)《中庸》頁23: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

三題)《孟子·公孫丑上》頁45:莫如為仁。

 

(92)咸豐九年(1859)己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699:「色難有事」四字,「今夫天」一句,「焉能使予」一句。

張嘉樂同學補充:

首題) 《論語·為政》頁九:色難。有事。

次題) 《中庸》頁22:今夫天。

三題) 《孟子·梁惠王下》頁30:焉能使予不遇哉。

 

(93)咸豐十年(1860)庚申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703:「大學之道」一句,「植其杖而」二句,「定于一」一句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大學》頁1:大學之道。

次題)《論語·微子》頁137: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三題)《孟子·梁惠王上》頁7:定于一。

 

(94)同治元年(1862)壬戌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705:「此謂唯仁」三句,「子曰誰能」一章,「樂民之樂」六句。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大學》頁12: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次題)《論語·雍也》頁39: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三題)《孟子·梁惠王下》頁19: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95)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711:「大畏民志」二句,「其養民也」二句,「於是始興 之樂」。

郭海晴同學補充:

首題)《大學》頁5: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次題)《論語·公冶長》頁31: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三題)《孟子·梁惠王下》頁20:於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

 

(96)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715:「孝慈則忠」二句,「必得其壽」一句,「不違農時」二句。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論語·為政》頁11: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次題)《中庸》頁11:必得其壽。

三題)《孟子·梁惠王上》頁4: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

 

(97)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721:「畏大人畏」二句,「君子未有」二句,「以予觀於」二句。

祝嘉俊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季氏》頁124: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次題)《中庸》頁25: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三題)《孟子·公孫丑上》頁40: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

 

(98)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728:「有子曰信」一節,「人一能之」五句,「天下之善」二句。

何鳳翎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學而》頁5: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次題) 《中庸》頁1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三題) 《孟子·萬章下》頁147: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99)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734:「子曰君子坦」一句,「自誠明謂之性」,「孟子曰君 不義」。

劉啟鏘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述而》頁53:子曰。君子坦蕩蕩。

次題)《中庸》頁19:自誠明。謂之性。

三題)《孟子·離婁下》頁109: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100)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741:「康誥曰克」二節,「施於有政」二句,「惟義所在」一句。

鄭銘真同學補充:

首題)《大學》頁3: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次題)《論語·為政》頁11: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三題)《孟子·離婁下》頁110:惟義所在。

 

(101)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747:「脩己以安百 百姓」,「言而世為」一句,「見賢焉然 用之」。

陳建龍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憲問》頁110: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

次題)《中庸》頁25:言而世為天下則。

三題) 《孟子·梁惠王下》頁24:見賢焉。然後用之。

 

(102)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754:「子曰吾與」一節,「柔遠人則 畏之」,「又尚論古 世也」。

麥嘉康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為政》頁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次題)《中庸》頁16: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三題)《孟子·萬章下》頁147: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103)光绪九年(1883)癸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760:「知其說者 斯乎」,「文理密察」二句,「其事則齊」二句。

何浩新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八佾》頁16: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次題)《中庸》頁26: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三題)《孟子·離婁下》頁113: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

 

(104)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766:「子張問行」一章,「中庸不可」一句,「取諸人以」三句。

卜永堅補充:

首題)《論語·衛靈公》頁114: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次題)《中庸》頁6:中庸不可能也。

三題)《孟子·公孫丑上》頁45: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參見卜永堅,〈〈子張問行〉十四篇試卷之綜合分析〉,載卜永堅、李林主編,《科場·八股·世變:光緒十二年丙戌科進士群體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15),122。

 

(105)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962:「子曰行夏之時     樂則韶舞」,「取人以身」二句,「曰子不通功易事 皆得食於子」。

楊守謙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衛靈公》頁115-116: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

次題)《中庸》頁14:取人以身。脩身以道。

三題)《孟子·滕文公下》頁81: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

 

(106)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968:「子貢曰夫子之文章」二章,「知所以治人」三句,「霸者之民」四句。

何浩新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公冶長》頁30: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

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也。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次題)《中庸》頁16: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

三題)《孟子·盡心上》頁182: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皥皥如也。

 

(107)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973:「子曰君子矜而不爭」二章,「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井田九百畝」四句。

黎恬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衛靈公》頁117: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次題)《中庸》頁12: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

三題)《孟子·滕文公上》頁67: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百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

 

(108)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979:「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子曰道不遠人   忠恕違道不遠」,「慶以地」。

黃愛怡同學補充:

首題)《論語·子罕》頁61: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

次題)《中庸》頁8-9: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

三題)《孟子·告子下》頁172:慶以地。

 

(109)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984:「主忠信」,「優優大哉」二句,「居天下之廣居」四句。

林麗祺同學補充:

首題) 《論語·學而》頁3:主忠信。

次題) 《中庸》頁23:優優大哉。禮儀三百。

三題) 《孟子·滕文公下》頁79: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

 

(110)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

《清秘述聞三種》頁990:「子曰放於利而行」兩章,「不誠無物」,「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徐世博博士補充:

首題)《論語·里仁》頁23: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次題) 《中庸》頁21:不誠無物。

三題) 《孟子·告子下》頁177: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1)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恩正並科

「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義,「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義。

李林博士補充:

三場首題) 《論語·學而》頁2: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

三場次題) 《中庸》頁14: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

參見:李林,〈從經史八股到政藝策論:清末癸卯、甲辰科會試論析〉,《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5(2012):177。

 

(112)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李林博士補充:

三場首題)《大學》頁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三場次題)《中庸》頁6:中立而不倚。強哉矯。

參見:李林,〈從經史八股到政藝策論:清末癸卯、甲辰科會試論析〉,《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5(2012):178。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UGC)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RGC)

2016-17 General Research Fund (GRF) Project (#2110293  #CUHK14647516)

 

Speak for Sages, Print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ized Commentaries on Confucian Classics for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in Qing China

 

Research Outcome:

Topics of the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uk Wing-ki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ject Duration:             24 months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8)

Total Fund Awarded:       HK$308,000

Date of Creation:             March 23rd 2017

 

Introduction

Under the Qing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 students fanatically practiced writing “eight-legged essays” in a bid to succeed. The gist was not about correct understanding (which was assumed) of Confucian classics but about beautiful literary craftsmanship: an essay that included an introduction, four pairs of couplet paragraphs (hence the name “eight-legged”), and a conclusion. To master the writing of “eight-legged essay”, students needed the help of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such as collection of ready-made couplet sentences, model eight-legged essays, collection of exegetical works, etc.. Where there is demand, there is supply. A market was created for such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known as the commercialized commentaries on Confucian classics for the examination. As students feverishly crammed these commentaries into their heads, the eight-legged essays they churned out bore two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these essays were largely homogenous as they were but variants of a set of model answers prepared by the commentaries. Secondly, Zhu Xi’s commentaries on the Four Books, in theory the most authoritative textbook for the examination, were in effect “usurped” by these commercially driven and examination-oriented commentaries. If the purpose of the eight-legged essay was to “speak for sages”, the purpose was no longer fulfilled by Zhu Xi, but by a cultural industry that was commercially driven and examination-oriented, one that endeavoured to “print for profit”. This project investigates the industry of this commercialized commentaries and evaluates its impact. It sheds new light on a hitherto uncharted terrain of the study of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This database is one of the research outcomes of the project. It is also one of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utcomes of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HIST4920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 offered in the first semester of the academic year 2016-17 by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Thirty five students took the course. One of the assignments was for each of them to find out the first part topics of three examination sessions. Dr Xu Shibo, the course tutor, edited the text, standardized the format, and helped verify, revise and expand the content. Dr Li Lin, Lecturer in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of th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lso helped find out certain topics. Mr. Kwok Chin-ting, research assistant of this project, proofread the text. The CUHK Department of History kindly permits the release of the text on its website.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is immensely grateful for their support. All errors are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thoug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