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淑華
HK$150,600
優配研究金
(2019/2020)
本研究旨在通過人與動物的關係,闡明英國殖民統治自1842年至1941年對香港華人的文化觀念和日常生活的影響。十九世紀英國出現的「公共衛生」和「動物保護」兩種看似互相矛盾的新觀念,對英國人對待動物的態度影響深遠。公共衛生概念將動物視為對衛生的潛在威脅,並要求民眾與動物保持適當距離。而動物保護概念則主張由於動物能夠感受疼痛,因而人類應仁慈對待動物,盡可能減少動物的痛苦。
公共衛生和動物保護概念亦體現於政府對香港華人的政策中。1874年的一份報告書中,殖民地醫官艾爾斯(Philip B. C. Ayres)懊惱地表示,「數以百計的豬隻被畜養在市區的房屋中,牠們有的在床底下,有的在廚房……這些房子的每張床底下都可找到五至七頭豬。」他建議政府建立更嚴格的發牌制度,規管市民在城市內養豬,以確保人與豬保持適當距離。 另外,1924年英文報章《德臣西報》刊登文章支持政府立法禁止虐待動物,文章指出,「中國人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對待動物…… 過去的管治並沒有令他們學懂什麼。若溫和的勸說和教導無濟於事,便需要嚴格推行新法例。」這位作者認為懲罰是教導中國人仁慈對待動物的必要手段。
可見,在英國殖民者的文明及道德秩序觀念中,動物佔有重要地位,並為殖民統治介入華人日常生活提供合理依據。儘管如此,如何在維持社會穩定與「教化」華人之間取得平衡,往往是殖民者不得不面對的兩難困境。
此研究結合殖民研究、公共衛生和動物研究等方法學,分析公共衛生和動物福利等「殖民知識」,如何影響香港華人對待動物的態度,以及如何在香港華人社會塑造一種新的文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