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蘇慶彬先生於二○一六年九月九日辭世。蘇教授乃新亞書院成員,曾於新亞研究所授課,至一九九三年於歷史系榮休。蘇教授謙謙君子,雅量容人,治史嚴謹,提拔後學,不遺餘力,今哲人其萎,新亞書院及歷史系同仁深表懷念。現謹訂於二○一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星期六)上午十時三十分,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雲起軒舉行追思會,特此奉聞。
蘇慶彬教授追思會籌備委員會 謹啟
追思會懇辭花籃,敬希垂注。
聯絡處: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辦公室
電話:3943 7119
前往會場方法︰
1) 乘搭前往會場之專車︰書院將安排旅遊大巴於當天早上10時正於2號校巴站附近位置開出,參加者敬請於上午9時55分前於大學站民主女神像前集合,屆時將有工作人員於集合處舉牌及帶領上車,逾時不候。
2) 乘搭2號校巴於「新亞書院」下車,步行至樂群館梁雄姬樓(校巴每小時00分, 15分, 30分, 45分開出)。
3) 自行駕車前往新亞書院,步行至樂群館梁雄姬樓。
黎明釗教授長期致力於秦漢時期家庭形態的研究,特別關注家庭形態的區域差別。黎教授以里耶秦簡中的戶籍簡為例,在講座中介紹了如何閱讀與分析簡牘中的戶籍紀錄。從里耶秦簡的戶籍紀錄可以觀察到,由一對夫婦和他們的子女所構成的簡單家庭是秦漢時期當地主導的家庭形態,但同時也存在在此基礎上加入戶主兄弟這種擴大家庭形態和超過一個簡單家庭共同組成的聯合家庭形態。里耶戶籍簡所見當地秦漢時期多樣的家庭形態,反映出當時「分異法」所規定的強制分家,並未得到嚴格執行。黎教授認為,在戶籍紀錄中存在擴大家庭和聯合家庭這一現象,需要聯繫當地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他指出,里耶戶籍簡內紀錄的多為當地的新移民,對於新移民而言,在移居地同居合籍,合力進行耕種,相互周濟是一種有效的生存策略,這也許可以作為里耶秦簡所見家庭形態多樣的一種解釋。
由我系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協辦的中大歷史日於2016年11月12日舉行,這一年一度的活動旨在與中學師生分享教導及學習歷史的心得。
當日的活動豐富多采,卜永堅教授圍繞「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這主題,進行了有趣而又翔實的專題講演及互動遊戲。還有四位本科生分享他們在修讀歷史課程的得著和心得,其中包括「上莊」、海外交流、暑期實習和暑假期間於海外進行研究的樂趣。
為鼓勵中學生學習歷史,我系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在上年度合辦「香港人與海」歷史短片創作比賽,頒獎典禮於中大歷史日當天舉行,並邀得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黃秀蘭女士和我系副系主任何佩然教授擔任頒獎嘉賓。頒獎典禮期間更播放各得獎影片。
是次活動反應熱烈,吸引20間中學共超過200位參與者出席。
日期: | 2016年11月25日(星期五) |
時間: | 下午4時30分至6時15分 |
地點: | 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3樓304室 |
講題: | 華僑史的性別維度:自梳女與僑居地及僑鄉的案例 |
講者: | 葉漢明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 |
語言: | 普通話 |
查詢: | 3943 8541 |
日期: | 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 |
時間: | 下午4時30分至6時15分 |
地點: | 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3樓304室 |
講題: | 城市規劃與香港管治效能 (1841-2015) |
講者: | 何佩然教授 |
語言: | 普通話 |
查詢: | 3943 8541 |
為促進學術文化交流及推動歷史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及新亞書院於二○○七年創辦、歷史系協辦的「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第八屆講座邀得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田浩教授主講兩場講座,細節如下:
日期: | 2016年12月6日(星期二) |
時間: | 下午4時正 |
地點: | 香港中文大學行政樓地下祖堯堂 |
講題: | 在應對危機中不斷發展單一行政權力:911之後一個美國人思考中國政治制度的皇權 |
主持: | 梁元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 |
日期: | 2016年12月10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3時正 |
地點: | 九龍尖沙咀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 |
講題: | 中國歷史文化中「忠」與「孝」的衝突 |
主持: | 張曉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
本講由香港中文大學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委員會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合辦。
講座以英語主講。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3943 7610或電郵 wanda@cuhk.edu.hk。
近年戰國、秦漢簡牘文書大量出土,其內容反映新的歷史問題和研究方向,並且對現存先秦以及兩漢文獻有拾遺補闕的作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研究中心、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和韓國國立慶北大學史學科BK事業團特別聯合舉辦「簡牘與戰國秦漢歷史: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16」,以新出土的簡牘文獻探討戰國及秦漢時期統治機制與律令條文、中央核心區域與邊陲地區的關係,和編戶民的生活。會議細節如下:
日期: | 2016年12月12–13日(星期一及星期二) |
時間: | 上午9時至下午6時 |
地點: | 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2樓220室 |
語言: | 普通話 / 英語 |
查詢: | 3943 7119 |
留座登記及有關詳情,請瀏覽 https://www.history.cuhk.edu.hk/Event/2016_manuscripts
主辦機構: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研究中心、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韓國國立慶北大學史學科BK事業團
The period betwee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onset of World War Two bore witness to major economic, political,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in Southeast (SE) Asia. Broadly referred to the region’s modernisation phase much of this evolution was fuelled not just by colonialism or revolution but by the region’s shifting relationship with nations in the Americas, principally the United States (US). Notably, much of this advancement transpired within urban locales: towns and cities bore witness to many changes in their built form, and to how life was being lived within them.
This conference accordingly invites papers that engage with the theme of SE Asian-US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 mid-1800s and 1941. What, how, and why these developments came about within urban places are to b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event. Particularly welcome are contributions that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merican cultur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upon Southeast Asian’s ‘progress’. Contributions that explore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and imperialism, American civilisation and changing mores and customs in SE Asia, transportation, city designing, governance, industry, plus social and religious issues as well as the Asian grasp of modernity itself are encouraged. Papers with a cross-disciplinary and comparative approach are also welcome.
敬請於2016年12月23日前,電郵不逾250字之提要、論文題目、姓名、職稱、工作單位及聯絡資料擲至秘書處聯絡人 Ian MORLEY 教授,電郵 ianmorley@arts.cuhk.edu.hk。
各老師及同學如欲投稿,請將中英文稿件以電子郵件方式傳至 fionachan@arts.cuhk.edu.hk 。
截稿時間為每週二下午四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