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歴史系 歴史系
聯絡我們
年度

系務消息

系主任的話

歡迎新同學加入歷史系,無論您是本科生或是研究生,期待您們在未來幾年的學習過程當中,能夠培養出敏銳的歷史觸覺,獨立和批判的思考能力。

我認為接受歷史學訓練的學生,應該能夠從整體和宏觀的角度看問題。余英時教授曾經談及歷史有「通貫性的概括generalization」,他認為「概括」「是指我們可以在歷史上發現一些整體的趨勢、動態、結構及其因果」(余英時:〈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載《漢學研究通訊》34:1,頁4),唐代的魏徵認為能以史為鑒,可以正衣冠;統治者以史為鑒,可以吸取治國經驗。歷史知識讓個人在面對選擇的時候變得更聰明,更理性,能宏觀地考慮大眾的問題,為社會、為國家作出長遠而明智的建言。

歷史系的課程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以歷史的研究方法,「貫古通今,融東會西」。歷史系的課程以此使命來設計。我們涵蓋完整的中國史、世界史,以及比較及公眾史學的課程,而且不斷更新,緊貼學術發展的趨勢和社會的需求。歷史系追求卓越的研究,高效能的教學,務求了解人類過去的經驗,並通過實地考察、導修討論和撰寫研究報告等方法,啟發學生批判性思考,訓練清晰溝通能力,掌握解決和分析複雜問題的竅門。我們聯繫香港和鄰近地區的學術及文化機構,提供不同種類的實習機會,這些訓練擴大學生就業的前景。目前我系的畢業生從事各種領域的職業,包括商業、出版、新聞、教育、行政管理、博物館、檔案館和公務員等各行各業,新同學對將來的前景,不論就業,或深造,應當充滿信心。

很高興Professor Stuart M. MCMANUS加入歷史系。他的研究集中在前近代西班牙帝國世界(pre-modern Hispanic culture),歡迎同學選修他今年任教的Pre-Modern World History: The West and the World I, The West and the World III and Historiography,和向他學習世界史及他研究的學術問題。

歷史系系主任
黎明釗教授

 


《歷史系訊》很高興再與各位見面!
希望大家都渡過了一個快樂暑假並預祝各位新學年事事順利!

歡迎歷史系新老師及同學加入歷史系大家庭!

 


恭賀賀喜教授獲得優配研究金 2018–19,資助研究項目萍瀏醴起義:辛亥革命前後的地方社會

 


恭賀黎明釗教授獲得優配研究金 2018–19,資助研究項目東漢時期的長沙郡臨湘縣:湖南長沙五一廣場簡牘所示漢代地方行政的管理

 


恭賀林永昌教授獲得優配研究金 2018–19,資助研究項目漢代區域網絡交匯點上的市場:以漢帝國荊南地區金屬製品考古學研究為視角

 


恭賀鄧聰教授獲得優配研究金2018–19,資助研究項目中國史前綠松石飾原料來源及工藝——賈湖及二里頭遺址個案分析

 


恭賀哲學博士研究生李子歸同學獲得「2017年度研究生學術成果獎」

中大於2002年設立研究生學術成果獎,旨在嘉許取得優異研究成果的研究生,每年由各學院院長推薦一位研究生參與角逐。我系三年級哲學博士研究生李子歸同學喜獲殊榮。李同學將於2018年11月15日舉行的第85屆大會(頒授學位典禮)中接受獎項。

 

 


2018–19 年度上學期的CUSIS網上改選日期如下,有意修改選修科目的同學請於指定時間登入CUSIS系統辦理改選科目手續。

本科生課程:2018年9月10日晚上8時30分至9月16日晚上8時30分
研究生課程:2018年9月3日早上10時至9月17日下午5時30分

 


Ian MORLEY 教授新書發佈

書名:

Cities and Nationhood: American Imperialism and Urban Design in the Philippines, 1898–1916

主編:

Ian MORLEY

出版社:

夏威夷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年6月

 


何佩然教授新書發佈

書名:

《班門子弟——香港三行工人與工會》

主編:

何佩然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8年6月

 


人事動態

歡迎 Stuart MCMANUS 教授加入歷史系!MCMANUS 教授已於2018年8月1日履新出任歷史系助理教授。

Stuart MCMANUS 教授於哈佛大學取得歷史哲學博士學位。加入中大歷史系前,MCMANUS 教授曾於芝加哥大學的Stevanovich Institute on the Formation of Knowledge及芝加哥紐伯利圖書館工作。MCMANUS 教授將於上學期開授 HIST4304 世界古代及近世史專題研究,下學期開授 HIST 2002B史學(進階)及 HIST 4306世界史專題研究。

 


蔡志祥教授於2018年8月1日起轉任為教學教授。

 


邱澎生教授於2018年7月16日離職,在此衷心感謝他對歷史系的貢獻。

 


鄧卓琳女士於2018年8月20日離職,在此衷心感謝她對歷史系的貢獻。

 


學術活動

2018年4月18及19日上海大學張佩國教授主持的「歷史人類學講座系列」片段重溫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張佩國教授獲我系中國歷史研究中心邀請,主講三場講座。第二場講座「清代紳權的二重支配」於2018年4月18日舉行,該講座回顧費孝通等學者有關中國士紳的研究,主張以「二重支配」來理解清代士紳權力的性質,即韋伯理論中的「家產制支配」及「奇魅型支配」。第三場講座『「徭役化」抑或貢賦制——清代嘉定縣的地方善舉』於2018年4月19日舉行,該講座以清同治年間刊行之《嘉定縣倉案彙編》為中心,探討清末嘉定縣的地方善舉,並進而討論這些地方善舉所反映出來的士紳權力的性質與明清時期國家統治模式的性質。

 


2018年4月27日「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研究工作坊」片段重溫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上海交通大學(上交大)聯合科研基金於2018年4月27日舉辦「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研究工作坊」。工作坊旨在探討東漢時期的簡牘研究,參與者來自兩岸三地,互相交換意見。

 


2018年5月4日舉行的「師生諮詢委員會」片段重溫

系主任黎明釗教授及學部主任蒲慕州教授與學系老師、本科生及研究生代表召開師生諮詢委員會,加強與學生溝通。

 


2018年5月7及9日清華大學陳新宇教授主持的學術講座片段重溫

清華大學法學院陳新宇教授獲我系中國歷史研究中心及學術交流處(國內事務)邀請,主講兩場講座。第一場講座「沈家本與中國法的近代化」於2018年5月7日舉行。沈家本作為近代中國法律改革的重要人物,一直以來在近代中國法律史領域的研究中備受關注。陳新宇教授在研討會中從沈家本的生平、沈家本的法治思想與實踐以及沈家本的法治遺產三個方面着手,就沈家本在近代法律改革中的主要活動以及其影響進行疏理。沈家本以「法治救國」為目標,以嚴謹求實的態度辨析傳統與近代法治理念的差異,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中外法律的差別,並傾注心力培養了一批近代法治人才。陳教授認為,通過對沈家本全面深入的研究,能夠更好理解傳統法治理念、法律制度與法學理論,從大歷史與比較法的宏觀視野,洞察近代法治轉型的經驗得失,為當代法治建設提供借鑑。

第二場講座「晚清修律中的禮法之爭」於2018年5月9日舉行,陳教授分別就「中國法律史上轉型時期的兩次禮法之爭」、《大清新刑律》的編纂歷程與相關要點、禮教與法理兩派的比較、禮法之爭的後果與反思這四個方面展開演講。陳教授主要指出《大清新刑律》的編纂是禮教派與法理派相爭的焦點,而隨後推出的《附則》五條、《暫行章程》五條則是兩派觀念不斷妥協的產物,由此進一步分析了晚清禮教派與法理派的出處與差別。他指出兩派的內部構成非常複雜,到了民國時期,部份法理派逐漸轉而支持禮教,是值得注意的現象;而在禮法之爭的背後還呈現出當時中西問題的複雜性,有著固有法與外來法、日本法與德國法、東方與西方之間微妙而緊張的複雜關係。

 


2018年5月18至19日舉行的「重構早期嶺南——近年重大考古發現與跨學科研究工作坊」片段重溫

為期兩日的工作坊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及人類學系聯合主辦。十五位來自美國、內地及香港學者獲邀發表論文及評論。歷史系系主任黎明釗教授於會上致歡迎辭,並指出考古發現對研究嶺南地區早期歷史極其重要。首日的報告集中介紹近年嶺南地區的考古發現、探討早期嶺南的文明化與族群情況,以及利用科技與社會分析方法研究早期嶺南面貌。翌日由香港考古學會分享文物保育與公眾考古的經驗。

 


2018年5月25日至26日舉行的『「直面困境:中國近世士人與知識份子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國際學術會議』片段重溫

為期兩天的學術會議邀請了20多位來自英國、美國、德國、新西蘭、丹麥、台灣及香港等地的學者發表論文或主持討論,互相交流,並由系主任黎明釗教授致歡迎辭。學術會議由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及韋伯斯特大學人類及社會學系合辦。

會議讓各歷史學家、社會科學家及其他研究學者分享中國近世士人與知識份子歷史之研究成果。與會者熱切討論,各抒見解,會議完滿結束。

 


2018年5月31日何曉清教授主講「History, Memory, and Nationalism in Post-89 China」片段重溫

歷史系邀得聖米高學院何曉清教授為我系演講,與師生進行學術交流。

1989年天安門運動事件是當代中國一個重要分水嶺,何教授論及當中高度爭議的記憶與當代學生民族主義的根源和發展之間的關係;並探討了中國社會如何受到集體記憶的影響 — 無論是真實的、有選擇性,都影響著國家過去的記述,年輕人需要在教育和政治上成為知情者和負責任的公民。

 


2018年5月31日謝偉傑博士主講「Violence as a Necessary Evil? —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Early Imperial China」片段重溫

歷史系邀得香港理工大學謝偉傑博士為我系演講,與師生進行學術交流。

謝博士用一幅描繪帝國官員與蠻族首領交談場景的東漢刺繡和一份刻畫了軍營日常生活的漢代石刻拓片引入主題,講述公元一世紀至公元六世紀,中華帝國是如何理解「暴力」、「戰爭」並將其視為一種治理策略,以及邊疆社會的不同群體如何在文化、認同上與帝國的軍事化過程互動。他認為帝國追求的「有效暴力」體現在多個方面,如在邊境建立軍屯制度,在戰事中切斷敵軍物質供應,以及嘗試不同的兵器裝備等。從後勤、技術的視角,而不是社會自身適應性的角度,該演講為觀察早期中華帝國的社會政治結構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8年6月1日徐兆安博士主講「Making Sense of Numerical Scores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Examinations」片段重溫

歷史系邀得漢密爾頓學院徐兆安博士為我系演講,與師生進行學術交流。

徐博士以1920至1960年代之間中國及台灣之測驗分數爭論之案例,強調被視為更客觀及科學的現代化計算方法,如何持續掀起各種歧義及混淆。

 


2018年6月1日馬增榮博士主講「Scribes, Assistants, and the Materiality of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in Qin-Early Han China」片段重溫

歷史系邀得佛萊堡大學馬增榮博士為我系演講,與師生進行學術交流。

本講座根據新發掘的法律和行政文書(里耶、張家山及睡虎地),探討了士官和左官的互補性,以了解抄寫行業的開放。馬博士還提出了「行政素養」的概念,這表明書面體是理解中國早期行政官員的文化的重要因素。

 


2018年6月4日Sebastian VEG教授主講「Alternative Publications and Counter-Publics in 20th Century China: The Example of the Local Public Sphere in Early Republican Chengdu」片段重溫

歷史系邀得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Sebastian VEG為我系演講,與師生進行學術交流。

VEG 教授檢視公共領域的概念,並探討成都的地方印刷媒體在二十世紀初的政治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當中的問題包括政治事件及相關辯論如何成為公眾議題和傳播。不同的文本幫助我們理解民間閱讀群體的形成以及自下而上、由知識份子、記者和印刷企業家所帶領的運動,而成都的個案研究展現了多向的思想傳播及地方與國家之間的聯繫。

 


2018年7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卜憲群教授主持的學術講座片段重溫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與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的邀得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教授,於2018年7月6日到訪香港中文大學,主講「『鄉論』與秩序——春秋戰國至漢魏鄉里輿論與國家關係的歷史考察」的演講。

卜教授的講座從「鄉論」一詞的定義、起源及其在秦漢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作為線索,整理和討論了「鄉論」現象在中國早期帝制社會中的意義,分析了它在維繫地方秩序和建構政府關係兩個層面上的價值。卜教授基本贊同定義鄉論作為一種地方社會輿論和民間輿論,是對人物品性作出判斷的傳播性言論。「鄉論」一詞雖然始見於《後漢書》,但早於先秦時便已出現,發展為政者重視的社會輿論,而同時也壓制民間輿論的傾向。到了秦代,這種壓制遂演變為更為實際的罪名定性。對具體個人而言,鄉論影響著政治前途,甚至個人生活。進入漢代,儒家意識的突出,逐步改造和影響著民間輿論,並被國家運用於選官和取士。雖然西漢時輿論與國家秩序的關係仍不緊密,輿論對人物的定性有時更崇尚功利和追求富貴。但到東漢間,孝悌行為和個人的文化學識則已受到了廣泛的讚譽和重視,個人的身份價值變得更為取決於個人的道德水準。與此同時,國家權力和主流價值的介入對鄉里輿論的導向,實際上提高了鄉論的地位,使鄉論支配鄉里秩序的作用得到增強。直到東漢晚期,社會輿論開始集中落入地方名士手中,使其與國家控制逐漸脫離,呈現出某種鄉論組織化的傾向。這既突破了傳統的地理範圍,並對政府構成直接威脅。作為反制,國家試圖發展自身對於人物的主導品評體系也成為了後世政治制度的前身。而最終,國家秩序與地方鄉論的相協調,則在本質上體現了中央意圖加強集權的同時,卻必須與地方大族實現妥協的政治現實。

《文滙報》專訪

 


2018年8月10日舉行的「本科生新生選課輔導日」片段重溫

為增加新入學的本科生對歷史系本科課程的認識,學系於8月10日舉行「本科生新生選課輔導日」,吸引約60名新生參加。會上我系老師向同學介紹了歷史系本科課程特色、結構及選課須知。本科生代表也到場分享過去校園的學習生活。參與同學積極爭取機會,與老師交流。

 


2018年8月10日舉行的「2018–19年度研究生迎新工作坊」片段重溫

2018-19年度研究生迎新工作坊由學部主任蒲慕州教授及副系主任何佩然教授主持,工作坊讓研究生了解歷史系及課程特色。助理講師張靜雯小姐於會中講解助教職務及須注意事項,在學的研究生也於工作坊與新生們互相交流分享學習點滴。

 


2018年8月10日「京大同學來訪中大歷史系同學文化交流聚會」片段重溫

京都大學八名本科生和一名碩士生於馮景禧樓G24室與我系本科生舉行「京大同學來訪中大歷史系同學文化交流聚會」,由本系副系主任何佩然教授致歡迎辭。京大同學們在聚會中,就「日本動畫與漫畫文化」、「食文化」及「茶道文化」三個課題作報告。我系十七名本科生和聯合書院兩名本科生參與了聚會,我系六名本科生亦分別就「歷史、美學與集體回憶:香港的古蹟」、「香港都市化及亡者處理之轉變」、「早期香港華人社會的凝聚力:東華三院」三個課題作報告。學生們熱切地交流討論,又在會前共晉聯誼晚餐,共享了一段美好時光。

文:蕭錦華博士

 


活動備忘

學術講座

2018年9月14日(星期五)
如何把民國時期的社會學調查作為歷史資料來使用
日期: 2018年9月14日(星期五)
時間: 下午4時30分至6時15分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3樓302室
講題: 如何把民國時期的社會學調查作為歷史資料來使用
講者: 王笛教授
澳門大學歷史系
語言: 普通話
查詢: 3943 8541

 


學術講座

2018年9月20日(星期四)
歷史學的前世與今生
日期: 2018年9月20日(星期四)
時間: 上午10時至11時30分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2樓220室
講題: 歷史學的前世與今生
講者:
 
楊軍教授
吉林大學文學院
語言: 普通話
查詢: 3943 8541

 

 


學術講座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五一廣場簡牘探討
日期: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時間: 下午4時30分至6時15分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3樓302室
講題: 五一廣場簡牘探討
講者: 黎明釗教授
語言: 普通話
查詢: 3943 8541

 


古今論壇 2018–19

兩位知名學者將於2018年10月及11月以國共兩黨-當代關鍵政治人物主題,主講兩場公開講演。

2018年10月4日(星期四)
第一講
日期: 2018年10月4日(星期四)
時間: 下午5時至6時30分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行政樓地下祖堯堂
講題: 孫中山與蔣介石的「日本經驗」:重塑近代中國的思想脈絡
講者: 黃自進教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主持: 蒲慕州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學部主任及研究教授
語言: 普通話
2018年11月15日(星期四)
第二講
日期: 2018年11月15日(星期四)
時間: 下午7時至8時30分
地點: 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
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講題: 毛澤東的遺產
講者:  葉漢明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
主持: 何佩然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副系主任及教授
語言: 粵語

免費入場,敬請預留座位
– 網上登記及詳情,請瀏覽 www.history.cuhk.edu.hk/Event/2018_PLH
– 電話留座 3943 8541

主辦機構: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比較及公眾史學文學碩士課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各老師及同學如欲投稿,請將中英文稿件以電子郵件方式傳至 chanfiona@cuhk.edu.hk
截稿時間為每週二下午四時正。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