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歴史系 歴史系
聯絡我們

UGEA2230F 中國歷史變革概論

2022-2023年度 第一學期

時間星期四, 10:30 - 12:15

地點李兆基樓3號演講廳 (LSK LT3)

語言廣東話

課程講師 霍揚揚 (yeungyeungfok@cuhk.edu.hk)

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歷史學觀點出發,期望結合人類學、社會學乃至文化研究的角度,以跨學科的形式探討中國文化和社會多元的源流和動態發展。課程內容闡述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歷史傳統與變革,以及中國與世界的互動與聯繫,並探討傳統中國與現代化的關係。

學習目標

  1. 學習結合不同的學科角度來研習中國歷史的基本特性,為學生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基礎知識。
  2. 學生學到有關撰寫歷史研究報告的基礎技巧,增加學生利用史學知識及方法應用於其研讀學科、生活以至工作上的能力。
  3. 概要掌握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多元發展歷程,可增強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及對社會的歸屬感。
課程大綱

(一)

導論:中國歷史的多元論述

–          中國是如何成為當今的中國?

–          闡述中國歷史的多元想像。

(二)

中國的政治制度

–          皇權制度的建立和演變。

–          帝國意識的源流和興起。

(三)

中國的經濟概況

–          農業經濟與國家財政。

–          從農業社會到市場經濟的演變。

(四)

中國的都市文化

–          古代都市的規劃和佈局。

–          都市經濟與消費文化。

(五)

中國的社會結構

–          主流階級的劃分和形成。

–          階級的流動性與「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

–          傳統父權社會的女性地位與角色。

(六)

中國的教育制度

–           學術思想與教育制度的形成

–           教育制度與政治制度的確立

(七)

中國的宗教與民間信仰

–          「本土」、「外來」宗教的演變和融合。

–          宗教與中國多元文化的形成。

(八)

中國與世界

–          從羅浮宮到紫禁城:中外文化的並存和交流。

(九)

中國的臣民與公民

–          從帝制走向共和:想像、追尋和實驗 I

(十)

傳統與現代

–          傳統文化遺產在現代中國的詮釋、保護和傳承。

(十一)

總結

 

# 請留意在Blackboard和上課時所發佈的最新課程資訊。

課程評核及作業
  1. 期末測驗 End-term Quiz 40%

 

      形式:歷史資料回應題

 

  1. 期終家課式考試 Take Home Exam 60%

 

導修

本課程不設導修。

參考書目

一、中國歷史的多元論述

 

  1.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2. 錢穆,《國史大綱》,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5。
  3. 王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4. 費正清,《劍橋中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二、中國的政治制度

 

  1. 吳晗、費孝通,《皇權與紳權》,上海: 上海書店, 1991.
  2.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聯書店,2001。
  3.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4. 葛兆光,《宅兹中國 : 重建有關「中国」的歷史論述》,台北市: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三、中國的經濟概況

 

  1. Rawski, Evelyn, Agricultural Change and the Peasant Economy of South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1. 施堅雅 (Skinner, G. William) ,《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 朱伯康、施正康,《中國經濟史》,上海市: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3. 侯家駒,《中國經濟史》,北京市: 新星出版社,2010。
  4. Frank, Andre Gunder,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四、中國的社會結構

 

  1. Eastman, Lloyd, E., Family, Fields, Ancestors: Constancy and Change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1550-194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 孫立平,《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 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85。
  3. 沈大德,吳廷嘉,《黃土板結: 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探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4。
  4. 金觀濤、劉靑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2。

 

五、中國的教育制度

 

  1. Lee, Thomas H.C.,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A History, Leiden: Brill, 2000.
  2.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的作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 王鳳喈,《中國教育史》,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8。
  4. 張希淸,《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3。

 

六、中國的宗教與民間信仰

 

  1. Wolf, Arthur 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1-18.
  2. 謝和耐 (Gernet, Jacques) ,《中國與基督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 鄭振滿、陳春聲,《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 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台北市: 商周出版,2003。
  5. 林長寬,《伊斯蘭在地化: 中國伊斯蘭發展之探討》,香港: 人文學科研究所, 2015。
  6. 霍揚揚,《獅子山上的新月: 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的源流與傳承》,台北市: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0。

 

七, 中國的都市文化

 

  1. 吳剛,《中國古代的城市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7。
  2. 余輝,《清明上河圖解碼錄》,香港: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16。
  3. 張臨生、孟元老,《繁華之城: 東京夢華錄》,台北市: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4. 史為樂,《浮世繪:古代都市與都市生活》,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5. 葉驍軍,《中國都城發展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

 

八,中國與世界

 

  1. 王國斌著,李伯重等譯,《轉變的世界: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1. 許倬雲,《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2. 韓毓海:《五百年來的中國與世界》,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3. Frankopan, Peter. 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17.
  4. 司徒嫣然、香港文化博物館,《相惜與交融: 羅浮宮與紫禁城,香港,香港文化博物館。

 

九, 從中國臣民到中國公民

 

  1. Harrison, Henrietta,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李孝悌,《淸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石家莊:河北敎育出版社,2001。
  3.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4.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
  5.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

 

十,傳統與現代

 

  1.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2.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 李懷印、歲有生、王傳奇,《重構近代中國: 中國歷史寫作中的想像與真實》,北京:中華書局,2013。
  4.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追尋現代中國》,臺北市: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5. 羅哲文,《中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香港: 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3。
  6. Yan, Haiming, World Heritage Craze in China. 1st ed. New York, NY: Berghahn Books, 2018.
  7. 喬曉光,《活態文化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探》,太原市: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最新的課程資訊和更動會在Blackboard和上課時公佈。

學術著作誠信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 如屬小組習作,則所有組員均須簽署聲明;所有組員(不論有否簽署聲明及不論有否直接或間接撰寫有問題的內容)均須負上集體責任及受到懲處。
  • 如作業以電腦製作、內容以文字為主,並經由大學「維誠」系統 (VeriGuide) 提交者,學生將作業的電子檔案上載到系統後,便會獲得收據,收據上已列明有關聲明。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