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與女性身分建構
通識沙龍2021-22「十傳拾美」
流行文化與女性身分建構
主講:Serrini
主持:黃宇軒
簡介
在內容滿瀉的即時通訊年代,作為一個「有幾分知識」的人該如何好好建構及傳意想法?獵巫、取消、捧殺是「文化」嗎?如何建立、瓦解、引導、重整、甚至摒棄「文化」?作為一個自認為生物分類上比較接近雌性的女歌手,Serrini如何繼續自稱「一條囡」而 1. 繼續溝通學術洪流裡超越二元對立的萬種認同、2. 在流行音樂遊樂場裡面繼續享受?世界對你有很多要求,Serrini如何由一個少不更事的大學生演化成一個慢慢成熟的快樂女人?這個講座也許不會解決你人生疑難,但是你能看看Serrini曾經如何面對挫折而奮勇前行。
講者簡介
樹尼尼(暫譯),又名梁博士,是一位出色的香港唱作人,獲獎數枚(金音獎、Chill Club女歌手獎等等),又頗為精通廣東話歌詞創作,深得父母輩分聽眾歡迎。樹尼尼擁有香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但她在廣告及娛樂媒體曝光量之廣和面對新鮮事物樂而忘返,時而讓她本人忘記自己曾寒窗苦讀得來這個學位。
粵語主講(設手語傳譯)
宗教殊途同歸的迷思
通識沙龍2021-22「十傳拾美」
宗教殊途同歸的迷思
主講:賴品超
主持:李駿康
簡介
宗教都是殊途同歸之說,不僅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也受到一些宗教哲學家支持。
對於此一難以証明或否定的「迷思」,是次講座會先結合三種視角來評析,包括:(1)對宗教學方法論的反思、(2)對中國宗教傳統的考察、及(3)對宗教經驗的實證研究;
最後將從宗教對話的視角提出一個另類建議。
講者簡介
賴品超,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系教授,研究興趣包括現代基督教神學、宗教對話、宗教與自然科學、環境倫理等。
粵語主講(設手語傳譯)
從敵人、奴隸到公民——人與動物關係的演進
通識沙龍2021-22「十傳拾美」
從敵人、奴隸到公民——人與動物關係的演進
主講:郭柏年
主持:梁卓恒
簡介
現代智人 (Homo Sapiens) 在約短短廿萬年間從生物界的普通一員躍升為地球的霸主,動物亦自此由人類的敵人與膜拜的對象,淪為被恣意折磨的奴隸。不過隨著寵物文化的興起,近年動物卻又能備受寵愛,晉身家庭成員,甚至有人提倡讓牠們成為具法政地位的社會公民。到底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處理人與動物的關係?本講座嘗試從宏觀的時間向度,介紹人與動物關係的演進中幾個重大轉折,以期回顧過去,反思現在,推演未來。
講者簡介
郭柏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哲學博士,曾於香港專上學院與中大通識教育部任教,現職中大哲學系高級講師。研究興趣為倫理學、非形式邏輯與社會政治哲學。於中大講授的通識科目包括「動物與社會:哲學研究」、「死亡與不朽」、「邏輯與論辯」、「批判思考」等等。自數年前養貓後開始思考與動物相關的哲學問題,日漸深信人類是地球上最邪惡的生物。
粵語主講(設手語傳譯)
人在亂離時──《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零至一九六九年‧散文卷一》
通識沙龍2021-22「十傳拾美」
人在亂離時──《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零至一九六九年‧散文卷一》
主講:樊善標
主持:方星霞
簡介
此書選錄一九五零至一九五九年間的散文,主要採自香港出版的報紙副刊、雜誌,以及單行本,共收入六十位作者的一百多篇散文。從知識分子、職業作家、以至文壇新銳,皆有所取。家國情懷、離散心事、政治理念、文藝追求、市民感受、青春姿態,雜然紛呈。
歷史與記憶的關係複雜多元,文學承載過去的方式與歷史著作不同,但應無高下之分。一九五零年代的香港飽受中國內地政權更易、美蘇意識形態爭霸的影響,由此引發了本地社會文化的根本變易,迎來香港文學生成自身面貌的契機,而當時的香港文學也以異於歷史著作的方式銘記了那個年代。人在亂離時,情深語亦真。本講以編者身份嘗試從大時代的人生轉折、政治對壘與個人抉擇、職業作者生涯、文學傳統的流轉及文學新人的培育等角度,讀取一九五零年代香港散文中的有情歷史。
講者簡介
樊善標,香港中文大學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著有論文集《諦聽雜音:報紙副刊與香港文學生產(1930-1960年代)》、《爐外之丹:文學評論及其他》;創作集《發射火箭》、《暗飛》、《力學》;編有《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零至一九六九年‧散文卷一》、《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至一九四九.散文卷一》、《犀利女筆——十三妹專欄選》;合編《疊印:漫步香港文學地景》、《陌生天堂──五十年代都市故事選》及《墨痕深處:文學、歷史、記憶論集》等。
粵語主講(設手語傳譯)
從語言獲得看母語的傳承
通識沙龍2021-22「十傳拾美」
從語言獲得看母語的傳承
主講:李行德
主持:盧駿揚
簡介
從語言的使用領域來看,粵語是一個方言,普通話是漢語標準語和民族通用語;從語言規律的角度看,粵語同時也是一個具有自身音系,詞彙和語法特點的語言系統。兒童在本地長大,既要傳承母語,同時也要學習其他語言,當中包括普通話和英語,還要學習漢語和英語的書面表達。何謂母語?母語蘊含著什麼認知能力?本講座從粵語,上海話和普通話的兒童語言發展情況來看語言的傳承,指出母語核心部分的獲得是一個由內在機制推動的自發過程,極其迅速而遠遠超過兒童所接觸的語言環境,但母語一些複雜結構與不同層次語體的使用,以及書面語的掌握,則需要長期積累。在多語多方言的環境,方言與標準語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語言獲得研究的一些發現,對我們瞭解語言政策及方言與標準語之間的關係,具有一定啟示。
講者簡介
李行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語言學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現任《語言獲得》、《國際中國語言學報》、《當代語言學》等期刊編委。研究領域為語言獲得、句法和語義,尤其關注粵語、普通話和上海話的母語獲得。主導創建了香港粵語兒童語料庫(CANCORP)和普通話幼兒早期語言語料庫,並作為核心成員參與創建香港兒童口語(粵語)能力量表 (HKCOLAS)。
粵語主講(設手語傳譯)
物理今昔
通識沙龍2021-22「十傳拾美」
物理今昔
主講:朱明中
主持:黎志偉
簡介
自古以來,哲學與科學的一個重要課題,是追尋各種物質與物理現象的統一描述。例如原子學說認為萬物皆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這些「原子」——現代稱為基本粒子——的互動,衍生萬物,因此基本粒子的性質便是理解各種物理現象的基礎元素。近年的幾個物理學的重大突破 - 包括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於2012年運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偵測到希格斯玻色子(俗稱「上帝粒子」) 的存在,及美固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於2015年探測到重力波——標誌着基礎物理學黃金時期的開始。這些發現不但本身極為重要,亦開啟了探索新物理的大門,有可能帶來能顛覆我們對物質和宇宙的基本結構的概念!講座將會淺白地介紹這些突破性發現,以及基礎物理學的發展。
講者簡介
朱明中教授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得理學士及博士學位。199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之前,受聘於麻省理工及加州理工學院從事研究工作。他現在的研究興趣以天體物理、宇宙論、及粒子物理為主。除了物理學科教學之外,朱教授亦一直有參與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教學。
粵語主講(設手語傳譯)
兩種法治:《墨子》與《韓非子》對法的思考
通識沙龍2021-22「十傳拾美」
兩種法治:《墨子》與《韓非子》對法的思考
主講:趙偉偉
主持:劉保禧
簡介
雖然現代社會的法治思想起源於歐洲,但華夏傳統既有其明文法的歷史,亦有其相應之「以法治國」思想。常處於現實政治主軸背後的《韓非子》便是一例。而「法」作為客觀標準之概念,更可上溯至墨學。墨學論法,以天之常道規範人之社會;韓非論法,則以君之權勢規範民之活動。兩者對比,可引出我們對法理的思考,也可在傳統主流思想如《道德經》、《論語》之外發現華夏對明文法的另類態度與運用。
講者簡介
趙偉偉,現為嶺南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主要任教科目包括中國哲學史、中國政治哲學及先秦諸子專題等。研究興趣為莊學、墨學及魏晉玄學。論文散見於英語學界期刊。曾與劉保禧博士一起負責明報〈見字抄經〉的專欄。
粵語主講(設手語傳譯)
探索香港的海洋生態美
通識沙龍2021-22「十傳拾美」
探索香港的海洋生態美
主講:梁美儀
主持:崔佩怡
簡介
香港得天獨厚,三面環海,海境美麗宜人,同時造就了漁業和海上貿易。香港西邊環抱珠江河口,東邊迎向西太平洋,從東至西海域海水由鹹變淡。香港面積雖小,但卻擁有260多個小島及不同的地質,它們構成長而複雜的海岸線,當中包含多元化生境,如濕地、泥灘、紅樹林、岩岸、沙灘、海草床及珊瑚礁等。多元化生境孕育出6000多種海洋生物,佔全中國海洋生物四分之一之多。是次講座中,梁美儀帶領大家從歷史和科學角度探索香港的海洋生態美,介紹一些重要相關人物故事和有趣的海洋生物。他亦會和大家探討香港海洋生態正面對的威脅和挑戰,尋找應對策略和永續發展的路向。
講者簡介
梁美儀是現任香港城市大學環境毒理及化學講座教授暨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從事海洋生態及污染相關研究逾25年,已發表科學論文240多篇。他在香港特區政府擔任多項公職,包括食物及環境衞生諮詢委員會主席、大嶼山保育基金諮詢委員會主席、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及職業訓練局理事會成員等。他在2010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並於2018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在2017年獲授予「環境毒理及化學學會會士」名銜,並榮獲日本生態學會頒授「生態學琵琶湖大賞」以表揚他在亞太區環境科研上的成就及貢獻。在2018年,他被《亞洲科學家雜誌》評為亞洲科學家百強之一。因平易近人,被學生稱為「波波教授」,亦曾透過《明報》〈教得樂〉中「波波教授演講廳」專欄與大眾分享環保知識及科學教育等經驗。他熱愛香港海洋大自然,在香港大學任教期間(2002–2020)開拓了名為「香港海洋歷史」的通識課程,頗受學生歡迎。
粵語主講(設手語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