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的體驗學習

通識科的體驗學習

講者:李明博士(大學通識教育部)
   林永昌教授(人類學系/歷史系)
日期:2021年6月2日(星期三)
時間:11:00 am - 12:30 pm
形式:ZOOM
語言:粵語

體驗學習近年在高等教育界日漸備受重視。這種學習模式讓學生將課堂知識在生活中實踐,加深他們對學科知識的理解。體驗學習亦強調學生與環境和他人的互動,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為能動的主體,有助培育學生成為有承擔的世界公民和領袖。

是次通識午餐聚會,我們邀得李明博士和林永昌教授分享在任教通識科中實踐體驗學習的經驗。

李明博士將分享在科學經典閱讀科UGFN1000「與自然對話」加入種植體驗的設計和效果,並介紹在暑期開設,以農業體驗為主的UGEB2296「農業科技:體驗與再思」的課程設計和成效,同時會分享在網上教學期間進行體驗學習的挑戰和反思。

林永昌教授則在是次講座中分享他把教學視為寶貴學習機會的原因。根據他任教四門與考古學相關的通識科目的經驗,林教授反思教學主題與日常生活之關聯性,以及探索如何為學習人類過去經驗增添意義。林教授認為在現今世代教授人文學科面對越來越多的挑戰,尤其在易於獲取「事實知識」的年代。透過通識的學習,學生能接觸到人文學科所提供的不同觀點去解釋長期社會傳統如何引領歷史發展,從而體會人文學科有其重要價值。

 

講者簡介

李明博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士及哲學碩士,及後取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現職為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任教基礎課程UGFN1000「與自然對話」及其混合版的跨院校科目UGFN1001「與自然對話」。李博士熱衷發展於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法,包括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s)、混合式教學、同儕輔讀、體驗式學習;並開創UGEB2296「農業科技:體驗與再思」一科,讓學生透過農業體驗去思考現代農業、永續農業及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除此以外,他還致力於探索學生在課堂學習以外的機會,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並任教GESH1010「明新達人-善衡書院啟導課程」。李博士曾榮獲2019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及校長模範教學獎。

林永昌教授在2015年加入中文大學,為人類學系/歷史系助理教授,任教四門通識課:UGEA2330「中國的文化遺產」、UGEB2502「人類演化」、UGEB2505「解密過去:文化,考古與科學」及UGEC1633「認識考古學」。林教授目前集中於研究古代市場交易及中國古代的金屬技術發展。他深信教師的角色是使學術知識更易讓人理解,並啟發學生認識古今人類社會的聯結。林教授曾榮獲2016文學院傑出教學獎及2019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

pdf icon 下載講義 (李明) (需登入)


通識教育與學生成長

通識教育與學生成長

講者:梁卓恒博士(大學通識教育部)
   劉智軒博士(數學系)
日期:2021年5月21日(星期五)
時間:12:00 nn - 1:30 pm
形式:ZOOM
語言:粵語

通識教育程是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生的必修課程,學生有不同的學術背景,如何教授通識科是教師的一大考驗;人文與理工類通識科有何效能?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又有什麼需要注意,在傳遞知識之餘,又如何能幫學生成長?

是次通識午餐聚會,我們邀得梁卓恒博士和劉智軒博士擔任講者。梁卓恒博士將分享講授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UGFH1000「與人文對話」及新亞書院通識課GENA1113「學生為本的教學與研討」的經驗,探討人文與社會議題具有的通識教育效能,並分享兩套關於研討課的教學策略,討論通識教育如何有助學生成長。劉智軒博士則會與我們分享教授理工科類通識科的教學經驗。面對數學難題,部分學生會焦慮或恐懼,他們或曾在數學方面感到沮喪,因此缺乏信心解決數學問題。劉博士任教的UGEB2530「博奕和策略思想」讓學生從非技術層面出發,從簡單遊戲到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經濟、社會心理學、生物及商業問題,帶領學生認識博奕論,當中會以簡單的數學術語去學習著名的「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劉博士其中一個教學目的,是讓所有學生能以多種方法認識數學,並以數學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

講者簡介

梁卓恒博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及後於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取得哲學博士學位。研究興趣包括價值教育、公民教育、教育的文化政治等。梁博士現職為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任教基礎課程UGFH1000「與人文對話」,以及新亞書院GENA1113「學生為本的教學與研討」。除教學以外,梁博士亦積極建立網上輔助教材及網上學習平台,以及投入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課程及考核等教學研究。梁博士曾榮獲2019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

劉智軒博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士及哲學碩士,並於香港大學取得哲學博士(數學)學位;200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任職講師。劉博士任教兩個博奕理論相關的課程,一個為數學系本科生主修的MATH4250「對策論」,另一科則為開設接近十年的通識科UGEB2530「博奕和策略思想」。為輔助學生學習博奕論,劉博士設計了數個遊戲助學生理解。劉博士曾榮獲2019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

pdf icon 下載講義 (梁卓恒) (需登入)
pdf icon 下載講義 (劉智軒) (需登入)

 


網上教學:疫症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網上教學:疫症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講者:張恆鏘博士(大學通識教育部)
   韓東昆博士(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羅翠嬋女士(資訊科技服務處 教研支援服務主任)
日期:2021年4月27日(星期二)
時間:11:00 am - 12:30 pm
形式:ZOOM
語言:英語

2020–21年是充滿挑戰與改變的一年,因應疫情,教師及教學部門都付出了大量心力進行網上教學,其中以討論為本的課堂特別困難。網上教學限制了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的自然互動交流,令討論課難以如常進行。另外,實踐學習是理工科不可或缺的部分,當中包括機械人、電子、電機及再生能源等通識科,怎樣處理實驗室元素的教學是網上/遙控學習的一大挑戰。是次疫情中,大學多個資訊科技支援團隊為網上教學提供了不少協助,解決師生遇到的問題,未來又會不會有進一步的支援?

是次通識午餐聚會邀得張恆鏘博士、韓東昆博士、羅翠嬋女士分享網上教學的經驗和支援策略。

張恆鏘博士將分享UGFN1000「與自然對話」一科的ZOOM課堂設計,重點解說如何提升學生在網上課堂討論的參與度。除此以外,張博士亦會介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支援工具。

韓東昆博士則會展示三種網上教學方式以解決不同類型的體驗式學習問題。首先是在是UGEB1307「能源與綠色社會」一科運用的 “Flipped Online Laboratory”:學生透過事先(即不同步)在網上學習實驗視頻,然後在網上實驗室(同步)製造太陽能汽車。韓博士與團隊進一步開發了改良版本 “Flipped Online Laboratory Plus”,並於UGEB2303「動感機器人」一科應用。“Flipped Online Laboratory Plus”由具有遙距控制技術的真實機器人去建構網上實驗室。為求精益求精,韓博士團隊之後更推出專業版本的“Flipped Online Laboratory Pro”,主要特色包括:1. 構建無人的機器人實驗室;2. 配備自動評估技術,評估學生的實驗室表現;3. 提供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學習支援和個人化教育,讓學生從大數據分析中學習電腦程式。韓博士亦會分析在現有通識科中應用相關教學方法的成效。

羅翠嬋女士將闡述教師在疫情期間任教通識網上實時課堂經常遇到的挑戰,並分享資訊科技服務處(ITSC)現有幫助老師和學生解決問題的支援資源和服務。除了ZOOM,ITSC亦計劃引入一些新的資訊軟件(如Respondus Monitor, Gradescope, Piazza, Proctorio, Examsoft)以供教師試用,羅女士將於是次講座中稍作介紹。

講者簡介

張恆鏘博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及後取得博士學位;現任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主要教授通識教育基礎課程UGFN1000「與自然對話」一科。透過課堂的互動對話,張博士致力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懂得反思的人,期望學生能以不同觀點和角度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觀、信念和預設。身為通識老師,他積極建立網上輔助教材和手機教學應用程式,以迎合不同學科背景的同學之學習需要。此外,他亦透過教學法研究來評估各種教學活動的成效,以不斷改進課程設計。張博士曾榮獲2018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及校長模範教學獎。

韓東昆博士是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講師。韓博士於香港大學取得電機電子工程博士學位;2014至2016年曾於慕尼黑工業大學資訊學系任職研究科學家,2016至2017年則於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航空航天工程學系研究員。他現時任教三科通識科:UGEB1307「能源與綠色社會」、UGEB2303「動感機器人」及GENA1113「學生為本的教學與研討」。韓東昆博士曾榮獲2018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及2019工程學院院長模範教學獎。

羅翠嬋女士於2006年加入香中文大學資訊科技服務處,現為教研支援服務主任。羅女士與學能提升研究中心(CLEAR)緊密合作,輔助老師運用新科技及教學法以改善教學。她亦領導電子學習創新科技中心(ELITE)教學設計與媒體製作服務團隊。

pdf icon 下載講義 (張恆鏘) (需登入)
pdf icon 下載講義 (韓東昆) (需登入)
pdf icon 下載講義 (羅翠嬋) (需登入)

 


新常態下如何打造大學生活:書院面對的挑戰與回應

新常態下如何打造大學生活:書院面對的挑戰與回應

講者:高永雄教授(崇基學院 副院長 / 學生輔導長)
   鄭玉嬌女士(崇基學院 學生輔導處行政主任)
   招志明博士(善衡書院 通識教育主任)
   黃雅筠小姐(善衡書院 通識教育辦公室 書院發展主任)
日期: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時間:11:00 am - 12:30 pm
形式:ZOOM
語言:廣東話

大學生活在學生全人教育中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一直以來,書院制有效地把學生學習從課堂伸延到校園生活的各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逾年,大學社群在新常態下展開網上教學模式,校園生活變得虛擬,學生尤其是新生如何適應?怎樣建立社交聯繫、書院認同?學習、經濟等方面遇到困難有何途徑求助?面對莘莘學子,書院如何以嶄新方式面對挑戰?除了網上活動,還有什麼形式可以選擇?是次通識午餐聚會以學生需求為主軸,邀請了崇基學院高永雄教授、鄭玉嬌女士及善衡書院招志明博士、黃雅筠小姐分享經驗,闡述如何鼓勵學生參與書院活動,以增加學生對書院的歸屬感,並提供平台連結不同年級的學生去組織活動,有助新生適應及融入校園生活。

pdf icon 下載講義1 (崇基學院) (需登入)

pdf icon 下載講義2 (崇基學院) (需登入)

pdf icon 下載講義 (善衡書院) (需登入)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講者:趙茱莉博士 (大學通識教育部副主任)
日期:2021年1月27日(星期三)
時間:11:00 am - 12:30 pm
形式:ZOOM
語言:英語

自二零零四年起,大學通識科目分為四個範圍,分別為:範圍A 中華文化傳承、範圍B 自然、科學與科技、範圍C 社會與文化,以及範圍D 自我與人文。承蒙全校所有學院四十多個學系全力支持,現時大學通識教育部提供超過三百個大學通識科目。在2019/20學年,一共開設了三百六十七班的大學通識學科,計有超過一萬六千學生修讀。

是次聚會特別為有意在2021/22學年增辦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的學系同仁及老師而設。會上我們將說明 1) 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設計理念,2) 大學通識科目審批的程序及準則,3) 提交大學通識科目建議書及庫存科目資料的網上平台 ——GE Course Proposal and Inventory System (GECPI) 的操作方法,以及4) 大學通識科目檢討及資料保存的安排。

*有關開設或修訂2021/22學年大學通識科目的詳情,請瀏覽我們的網頁:https://www.oge.cuhk.edu.hk/index.php/en/teaching-a-learning/2011-07-04-07-54-58/proposing-new-courses-ge-course-proposal-a-inventory/gecpi-system

pdf icon 下載講義 (需登入)
pdf icon 有關 GECPI (需登入)


思考中大通識教育 4.0

思考中大通識教育 4.0

講者:陳金樑教授 (常務副校長及利榮森中國文化教授)
日期:2021年1月25日(星期一)
時間:11:30 am - 1:30 pm
形式:ZOOM
語言:英語

自二零零四年起,大學通識科目分為四個範圍,分別為:範圍A 中華文化傳承、範圍B 自然、科學與科技、範圍C 社會與文化,以及範圍D 自我與人文。承蒙全校所有學院四十多個學系全力支持,現時大學通識教育部提供超過三百個大學通識科目。在2018/19學年,一共開設了三百三十七班的大學通識學科,計有超過一萬五千學生修讀。

自香港中文大學一九六三年成立以來,通識教育一直是大學本科課程的基石。中大通識教育課程最初以書院為本,在八十年代發展成為大學統籌的七個學習範圍;第三代的中大通識教育課程自二零一二年起,包含兩個精心建構的通識教育基礎科目、大學通識教育四範圍的選修科目,以及書院通識課程。 面對愈趨複雜的全球挑戰,大學似乎需要適時地檢視通識教育課程。作為大學策略計劃的一部分,中大通識 4.0 (GE4.0) 將會是怎樣的面貌?

講者簡介

陳金樑教授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常務副校長暨利榮森中國文化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深圳) 理事會成員,以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教資會) 委員。陳教授前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南大) 文學院講座教授。陳教授於2009年加入南大出任人文、社會科學、藝術設計與傳播信息學院院長,並於2018年1月獲委任為副校長,負責統籌校友事務、大學發展和國際關係。陳教授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 (NUS) 協理副校長 (本科教育) 及哲學系講座教授。陳教授在香港出生,其後負笈多倫多大學取得宗教研究博士學位。陳教授的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和宗教、詮釋學和批判理論。由陳教授開發名為「Explorations in Confucian Philosophy」的網上教學課程,在Coursera平台已吸引了過萬名人士修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