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科目(Capstone Course) 的構思及教學

總結科目(Capstone Course) 的構思及教學

日期:2010年4月29日(星期四)
講者:Gray Kochhar-Lindgren教授(華盛頓大學巴索校區文學及科學跨學科教授)
          Janel Curry 教授 (密芝根州大急流城加爾文大學地理與環境學系教授)

Janel Curry教授及Gray Kochhar-Lindgren教授是香港富布萊特(Fulbright)通識教育項目的訪問學人。在這次的工作坊,兩位將引領參與者討論開辦一個全校或書院的總結科目時,在教學及制度上所面對的挑戰。工作坊對同事構思特定學科的總結課程亦有一定幫助。

    總結科目為所有學生提供總其成的學術經驗,同時可以用來評核學生是否做到全人教育的一些關鍵目標。一個有效的總結課程亦有助學生為將來的工作做好準備。獨立及協作式的研究、議論寫作、簡報方式設計及簡報技巧等,都是今日工作間經常需要的。總結科目的複雜性及跨學科程度甚高,對老師來說,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就變得很富挑戰性。此工作坊將引用講者及參與者的經驗作為例子,探討如何讓總結科目富有意義及啟發性。講者並會處理科目評核的問題。

講者介紹:
 
Janel Curry教授是密芝根州大急流城加爾文大學(Calvin College in Grand Rapids, Michigan)地理與環境學系教授及前系主任,現於香港城市大學擔任富布萊特訪問學人。Curry教授曾替美國數間大學設計通識教育課程,其研究範圍牽涉跨文化及制度的比較。
 
Gray Kochhar-Lindgren教授是華盛頓大學巴索校區(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t Bothell)大學教育及課程中心(University Studies and Programs)主任,同時是該校文學及科學跨學科教授,現於香港大學擔任富布萊特訪問學人。Kochhar-Lindgren教授現正撰寫有關構思一所全球大學的書。


有效發展批判思考的教學方法

有效發展批判思考的教學方法

日期:2010年2月25日(星期四)
講者:Paul Hanstedt教授(羅阿諾克學院英文系教授)
   Joseph Chaney教授 (印第安那大學南灣分校英文系副教授)

所有學院的教師都重視批判思考,大部分教師更會嘗試運用自己的科目推廣批判思考。然而,教師很可能並非每次都用明確的方法,或向學生清楚解釋,他們要完成的課業能怎樣有助發展相關的批判思考能力。透過討論與工作坊,是次午餐聚會將讓參加者對理想的批判思考科目有更深入的了解。是次午餐聚會將根據Engaging Ideas: The Professor’s Guide to Integrating Writ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Ac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一書作者John C. Bean的思路,集中討論推行課業為本教學所面對的挑戰。書中主張「一個好的批判思考科目應以課業為中心,讓學生接觸到各種難題、問題及爭議,而非以文本或課堂為中心。教師亦應讓學生自行想出解決方法,並以口頭或書面方式去解釋自己的想法」。這樣,學生便能透過自覺的實踐去發展批判思考能力。是次午餐聚會希望能讓參加者互相學習,甚或討論批判思考的定義及教學方法。

講者介紹

Paul Hanstedt 教授是羅阿諾克學院(Roanoke College)英文系教授,曾於該校擔任通識教育主任五年,現於香港教育學院擔任富布萊特訪問學人。Hanstedt 教授是位寫作及修辭學的專家,最近關注教職員可持續發展這課題。

Joseph Chaney教授是印第安那大學南灣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 South Bend)英文系副教授,曾於2004-09年擔任該校通識教育主任。Chaney教授現於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擔任富布萊特訪問學人,本學期教授UGD2411「寫給當代的經典:追尋美麗人生與美好社會」一科。

pdf icon 下載講義 (需登入)
pdf icon 討論摘要 (需登入)


見山不是山——如何探討中國文化承傳

見山不是山——如何探討中國文化承傳

日期:2009年12月11日(星期五)
講者:龐伯騰教授(美國德拉威大學歷史系教授)

是次聚會旨在探討與中國歷史及文明相關的科目,特別針對在整體科目構思、設計、組織及教授方式幾方面要考慮的重要問題。除了在整體上討論這些問題,我們亦嘗試集中討論其中與中文大學的中國文化承傳科目特別相關的問題。這次聚會中,參與者的分享極為重要。為了營造活潑的討論氣氛,參與者可用廣東話、普通話或英語討論,龐伯騰教授將以英語回應(如有需要將輔以廣東話)。為方便討論,我們在此列出範圍A「中國文化承傳」的理想學習成果:

  1. 識認中國文化的重要特質;
  2. 了解中國文化包含不同的層面及元素;
  3. 發展對中國文化的省察及賞鑑能力;
  4. 了解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相關性。

講者介紹

龐伯騰教授(Prof. David Pong)是美國德拉威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歷史系教授,曾於英國及澳洲的大學任教,現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及東亞研究中心擔任富布萊特(Fulbright)訪問學人。龐教授於香港聖保羅書院畢業後,往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修讀歷史,取得文學及博士學位。龐教授的研究專長是中國晚清現代史,是三本著作的作者及三本書籍的編輯,並有超過30篇文章收錄於各期刊及書籍中,亦是2009年8月出版的〈現代中國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Modern China)的總編輯。龐教授在德拉威大學教授東亞文明與現代中國的課程,並在該校成立東亞研究計劃及擔任計劃主任(1989-2009),曾多次帶領學習團前往中國。


「價值教育」

「價值教育」

日期:2009年11月25日(星期三)
講者:Ivette Vargas-O’Bryan教授(德薩斯州奧斯汀學院亞洲宗教系副教授)
          Joseph Chaney教授 (印第安那大學南灣分校英文系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的「十年願景」提到其課程目標「必須兼顧學術、社會、文化價值觀,以及社會對高素質的人力的需求」。在近年有關教育如何提升社會及文化價值的辯論中,價值教育與學科及專業訓練之間的潛在衝突,成為討論核心。這次聚會中的討論將以Mark W. Roche的文章〈大學老師是否應該教授美德及價值觀?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為起點,探討我們有多大程度已經在「教授」價值。(Liberal Education, Summer 2009, 32-37,網上閱讀:http://www.aacu.org/liberaleducation/le-su09/le-su09_Roche.cfm)我們亦會嘗試界定價值觀在大學教育,尤其是通識教育中的位置。

講者簡介

Ivette Vargas-O’Bryan教授及Joseph Chaney教授將引領參與者探討大學是否應該教授價值觀,又價值觀是否可以被教授?如果可以,又如何在課室中教授及提出? 今次聚會以討論為主,參與者將有機會提問,探索可能的答案及分享教學方法。

講者介紹:
Ivette Vargas-O’Bryan教授是德薩斯州奧斯汀學院(Austin College, Texas)亞洲宗教系副教授,現擔任香港城市大學富布萊特(Fulbright)訪問學人。她在城大亞洲及國際學系教授「亞洲的宗教與社會」一科。

Joseph Chaney教授是印第安那大學南灣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 South Bend)英文系副教授,曾於2004-08年擔任該校通識教育主任。Chaney教授現在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擔任富布萊特訪問學人,將於今年第二學期教授UGD2411「寫給當代的經典:追尋美麗人生與美好社會」一科。

pdf icon 下載講義 (login required)


透過通識教育進行科學教育

透過通識教育進行科學教育

日期:2009年11月13日(星期五)
講者:招志明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
          彭金滿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

各學系現可透過Course Proposal and Inventory System (GECPI,網址:http://www.cuhk.edu.hk/oge/gecpi) 提交2010-11年度的新科目、修訂或取消科目建議書。大學通識教育部將舉辦一連串聚會,希望為各通識老師提供有關課程設計的靈感。

講者簡介

招志明博士及彭金滿博士自2002年已任教科學通識課,經驗豐富。今次聚會兩位講者將分享「大班教學」的經驗。我們普遍同意科學通識課應該引領學生用科學的態度,檢討人類在大自然的角色,觀察科技如何改變人生、社會與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未來的影響和啟示。但另一方面,大部分老師發現在大班中難以達到這個目標,尤其是難以滿足個別缺乏科學根柢學生的需要。兩位講者將分享他們遇到的困難及提出解決方法,當中包括教學計劃的設計,供參與者討論

招志明博士任教UGB226M「從基因到生命」及與其他生物系老師合教UGB236M「生物拾趣與啟示」。「從基因到生命」向學生介紹基因怎樣決定與控制我們的外表及行為,並探討由基因研究及生物科技所衍生的一些道德、法律及社會上的問題。

彭金滿博士任教三個通識科目——UGB240M「天文學」、 UGB250M「自然的秩序」及UGB239M 「物理科學概論」。他與一群熱心的物理系老師共同發展「天文學」一科。這科是最具口碑的通識科目之一,在課程內容和施教方面都很出色。除介紹有關天文學的科學知識外,更從歷史角度檢視不同的宇宙觀,同時帶領學生思考天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了解物理學、分子生物學及神學等不同學科對話的可能。

pdf icon 招志明博士 講義 (需登入)
pdf icon 彭金滿博士 講義 (需登入)


從探索兩種文化思考普遍性議題

從探索兩種文化思考普遍性議題

日期:2009年10月22日(星期四)
講者:Lynne Y. Nakano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系主任)
   Kenneth R. Valpey 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訪問學人)

各學系現可透過Course Proposal and Inventory System (GECPI) 提交2010-11年度的新科目、修訂或取消科目建議書。大學通識教育部將舉辦一連串聚會,希望為需要撰寫建議書的老師提供靈感。

講者簡介

Lynne Y. Nakano教授及Kenneth R. Valpey 教授所任教的通識課,令學生接觸一個獨有的社會及其文化。兩位講者將在聚會分享其寶貴經驗,特別是如何帶領學生透過分析及討論一個特定的文化,來探討更具普遍性的議題

Lynne Y. Nakano教授曾任教UGC223G「日本文化與社會」,榮獲2007-08年的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她現時是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系主任及副教授。
 
Kenneth R. Valpey 教授在今個學期任教UGC230P 「印度的傳統與現代」 及UGD232P「印度文化中的愛」。他現時是英國牛津大學印度研究中心的研究員。自2007年開始,每年秋季他都在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擔任訪問學人。

pdf icon Lynne Y. Nakano教授 講義 (需登入)

pdf icon Kenneth R. Valpey教授 講義 (需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