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為通識學生建構個性化的學習經驗

因材施教:為通識學生建構個性化的學習經驗

日期: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
講者:費敏俐教授(亞里桑那大學

不少研究指出,教育工作者越能夠因應學生學習差異因材施教,並將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連繫,學生就越容易達成預期的學習目標。個性化的教學策略,同時亦有助鼓勵學生備課和溫習。是次通識午餐聚會旨在讓與會者能夠:

  1. 掌握在課堂收集、整理,以及運用學生資訊的技巧;
  2. 理解學生的參與如何有助達成課堂的學習成果;
  3. 運用學生資訊,建立一個正面、有趣的學習環境。

 

講者簡介

費敏俐教授是本年度香港中文大學富布萊特(Fulbright)通識教育訪問學者。費教授是亞里桑那大學西班牙文及葡萄牙文系副教授,在2004年獲該校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 2008年更獲頒授最高榮譽的教學獎項─五星模範教學獎。自2002年起,費教授亦出任學術期刊《拉丁美洲流行文化研究》(德州大學出版社) 的總編一職。費教授著有Side Dishes: Latin/a American Women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羅格斯大學出版社,2009) 一書及多篇學術論文。費教授現正為她第二本著作進行最後的修訂,該書的主題為阿根廷探戈與全球想像。與此同時,費教授亦已開展對拉丁美洲文化在大中華地區的研究,為她第三及第四部的著作做好準備。


協作學習:提升導修及研討課學習效益的技巧

協作學習:提升導修及研討課學習效益的技巧

日期:2012年2月27日(星期一)
講者:Professor Susan Fiksdal (長青州立學院)

不少研究指出,與單純聽老師講課相比,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學習效率較高。是次通識午餐聚會,將集中探討如何營造合適的氛圍以鼓勵同學主動參與課堂討論。講者首先介紹一些常用方法,然後讓與會者因應他們的課堂目標來討論課堂的編排;因為就著教學目標來組織討論,更能幫助學生建立批判思考,啟發創意。我們亦會一起探討學生不積極參與課堂小組活動的原因,並建議相應的教學策略。無論您曾否應用小組討論式的教學,都歡迎您前來體驗和實踐這種活動教學模式。

 

講者簡介

Professor Susan Fiksdal 是長青州立學院語言學學系及法文系教授,本年度香港浸會大學布萊特 (Fulbright) 通識教育計劃的訪問學者。她是社會語言學家,對會話尤有研究,曾出版The Right Time and Pace: A Micro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Gatekeeping Interviews一書,並在不同的學術文章及書籍章節裡面發表有關會話中性別與隱喻,親密與尷尬時刻的研究。此外,Professor Fiksdal一直致力研究提升教學質素的技巧,在過往的五年裡面,她除擔任長青州立學院國際生及兼讀生課程的教務長以外,更八次帶領學生到法國進行體驗學習,並曾以訪問學者的身份於古巴及日本等地任教。Professor Fiksdal現正協助香港浸會大學的本科與通識課程過渡334新學制。


把握教機--指導學生進行專題研習的技巧與範例

把握教機--指導學生進行專題研習的技巧與範例

日期:2012年2月13日(星期一)
講者:Professor Martha Carothers (德拉瓦大學)

專題研習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明確的作業指引及期望更有助同學在課後完成他們的專題研習。Professor Carothers在是次的通識午餐聚會將會講授專題研習的教學技巧,並示範如何在課堂裡面,讓同學參與制定專題研習的評分標準。此外,為了讓與會者更理解同學在課堂上的參與及互評如何有助提升他們在專題研習上的表現,與會者將需要分成不同的小組,就著Professor Carothers給予的專題研習題目及指引進行小組討論、匯報,以及同儕互評。

 

講者簡介

Professor Carothers 是美國德拉瓦大學藝術系教授,本年度香港城市大學布萊特 (Fulbright) 精進教育的訪問學者。Professor Carothers 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先後修獲藝術及設計學系學士及碩士學位。在德拉瓦大學的教學生涯裡面,Professor Carothers曾擔任本科課程辦公室副主任暨文理學院教學成效及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主理有關通識教育、一年級經驗、本科生學術研究、服務學習、探究學習、高峰經驗,以及教學成效等教育項目。Professor Carothers 亦曾為德拉瓦大學文理學院副院長(人文學科) 及藝術系系主任,任教有關書籍藝術、設計基礎,以及視覺傳達設計的科目。在過往的九年裡面,Professor Carothers 除擔任上述的職務,亦一直負責德拉瓦大學與澳洲及新西蘭等地有關視覺藝術及入門數碼攝影課程的海外交流計劃。


與現實接軌--通識教育的潛能

與現實接軌--通識教育的潛能

日期:2012年1月30日(星期一)
講者:費敏俐教授 (亞里桑那大學)

通識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捍衛通識教育的價值和理念。詰難者批評通識教育,卻無視學生在通識課學習到的技能,正正是僱主最看重的僱員素質。在是次的通識午餐聚會,費敏俐教授將會分享2007年全美學院及大學聯會(全人教育及美國承諾計劃)《世紀的大學教育制度研究報告》,以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在2010年11月發表的《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研究報告的要點。通過參與是次的通識午餐聚會,與會者將能夠:

  1. 闡釋學生在通識教育課學習到的技能如何成為僱主最看重的僱員素質;
  2. 認識通識課舊生的成功經驗;
  3. 認識與畢業生建立及保持聯繫的方法,並將他們的成功經驗帶進的通識教育的課堂裡面,使到更多的學生能夠有所啟發、有所模楷。

 

費敏俐教授是今年度香港富布萊特(Fulbright)通識教育訪問學者;亞里桑那大學西班牙文及葡萄牙文系副教授。費教授在2004年,獲亞里桑那大學頒授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在2008年,更獲頒授該院校最高榮譽的教學獎項-五星模範教學獎。自2002年起,費教授就出任學術期刊《拉丁美洲流行文化研究》(德州大學出版社) 的總編一職。費教授同時亦為Side Dishes: Latin/a American Women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羅格斯大學出版社,2009)及不同學術論文的作者。費教授現正對她個人第二本的著作--阿根廷探戈與全球想象的研究,進行最後的校對。與此同時,費教授亦已開展對拉丁美洲文化在大中華地區的研究,好為她第三及第四部的著作做好準備。


大學教育的意義--《壹壹畢業班》放映會

大學教育的意義--《壹壹畢業班》放映會

日期: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
講者:朱順慈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紀錄片概要

2006年,逾七萬考生參加了中學會考,其中約47000人符合升讀中六的資格。然而,是年中六學額僅為35000個。兩年後,38263人應考高級程度會考。同年,香港中文大學錄取新生3225人。當中,大多於2011年畢業。

曾經過五關斬六將的香港學子,終於跨進了大學門檻,過上自由自主的新生活。三年過去,即將要離開中大;此時此刻,可以說得清「讀大學」是甚麼一回事了嗎?2011年春天,十個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在紀錄片《壹壹畢業班》中,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同學在片中的反思意義深遠。我們誠邀 閣下出席是次通識午餐聚會,欣賞這套由朱順慈教授執導的紀錄片。放映完畢,朱教授將與我們分享攝製感想,以及對大學教育的一些看法。我們亦將討論大學教育的一些核心問題,如:經過三年的大學教育,我們的學生與沒有接受大學教育的年輕人有所不同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對學生有甚麼期望?我們應如何幫助學生成長,如何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目標並向這些理想邁進?


沒有傳媒的一天:發現與啟示

沒有傳媒的一天:發現與啟示

日期:2011年11月7日(星期一)
講者:蘇鑰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各位教育同工,您起床後第一件會做的事情是甚麼呢?

四十年前,我們父母的一代,可能是扭開收音機。

到了我們的兒女、我們的學生這一代,可能是晨早一張開眼便急忙輕掃智能手機的屏幕,查看昨晚臨睡之前所發的 what’s app 訊息,對方查看了沒有;在「臉書」的留言,又可有得到別人的讚好。對於年輕的一代來說,能把玩於手掌之間的電子傳媒,除了是建構社交網絡的重要工具,更是他們獲取資訊、調劑生活、排解寂寞、hea時間的最佳友伴。

作為教育工作者,眼見自己的子女、學生,行住坐臥都片刻不離手中的電子媒體,我們除了擔心他們究竟有沒有好好學習,更擔心電子傳媒對他們的影響。

上次通識午餐聚會由名為 “Unplugged”的實驗研究 說起,討論電子媒體對教與學的影響,引起了熱烈交流。是次我們邀請到有份進行該項計劃的新聞與傳播學院蘇鑰機教授為我們分享他的研究發現及觀察。早在1988年,蘇教授已對中大學生進行了一項同類研究。對比二十年前,今日的大學生接觸傳媒的時間由每天3.5小時大幅增加至13小時。不少參與實驗的學生更已「上癮」形容自己的傳媒使用習慣,又指出電子傳媒鋪天蓋地,難以迴避。

在是次聚會中,蘇教授將報告兩代中大學生「傳媒飢饉24」的發現與啟示:在數碼世紀成長的學生有何特質?傳媒是否必然是毒品?學生的傳媒使用習慣是否要「糾正」?傳媒「中毒」又是年輕人才有的問題嗎?作為老師的我們,在這數碼世紀,又可以如何把握教機 (teachable moments)?


活在連線與掛機之間:網絡世代的教與學

活在連線與掛機之間:網絡世代的教與學

日期: 2011年10月24日(星期一)
Speakes:
Prof. Donna Chu (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Prof. Ng Wai Yin, Will (Dep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r. CHEUNG Mei-chun, Jane (Dept of Social Work

這一代的學生都是網路的原住民。他們成長在高速上網的寬頻覆蓋之下,非常熟悉網絡的運作。這些年輕人,往往能夠在彈指之間,輕觸電子屏幕,就對浩瀚知識「運籌帷幄」;一按「讚好」,又已為遙遙千里以外的社群,送上「情深意重」的支持。

為了深入探討這一代的青年如何「迷戀」電子媒體,多個國家的學者進行了一個名為 “The World Unplugged” 的實驗*。這個跨越地域的研究一共接觸了分佈在五大洲,包括智利、中國、黎巴嫩、美國、烏干達,以及英國等十個國家近千名的學生,要他們遠離電子媒體廿四小時,再記錄他們的經驗和反思。本校新聞及傳播學院亦有學生參與了這個實驗。 *“The World Unplugged” 網頁:http://theworldunplugged.wordpress.com/ 

毫無疑問,對於老師而言,電子媒體既為他們帶來興奮不已的嶄新教學經驗,卻又為他們添上不少煩憂。今時今日的學生,無論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以至課後的學習模式、習慣、獲取資訊的方法,以及社交生活也深受手掌之間的電子媒體影響。作為老師,怎樣才能最好地利用現代科技帶來的機遇,並回應由此而起的挑戰?

為此,我們誠意邀請通識老師出席是次的通識午餐聚會,彼此交流及分享大家的寶貴經驗。是次通識午餐聚會將以三位老師的座談作為討論的起點,他們分別是社會工作學系的張美珍博士、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朱順慈教授,以及資訊工程學系的吳偉賢教授。

 

pdf icon 講義:張美珍博士 (需登入)
pdf icon 講義:朱順慈教授 (需登入)


與理念共舞:二十一世紀國際自由教育

與理念共舞:二十一世紀國際自由教育

日期: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講者:Margaret Downes 教授 (北卡萊羅納大學阿什維爾分校榮休教授)

Margaret Downes教授是北卡萊羅納大學阿什維爾分校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Asheville) 的榮休教授,過往曾擔任文學系系主任、人文學科主任、博雅教育碩士課程主任,以及文學及科學院院長等職位,多年來致力從事人文學科、文學與語言學的跨學科教學工作。Margaret Downes教授亦是北卡萊羅納大學阿什維爾分校首位獲得美國國家人文基金的學人。為此,Margaret Downes教授一直為美國以至世界各地的跨學科通識及自由教育事業擔任顧問工作。Margaret Downes教授同時是經典閱讀與核心課程協會 (Association for Core Texts & Courses,ACTC) 的創會會員,現任通識及自由教育課程協會主席(Association for General & Liberal Studies, AGLS)。

 

是次《與理念共舞:二十一世紀國際自由教育》通識午餐聚會以英語進行,並集中討論:
1. 開發與管理全球自由教育課程的關鍵與困難;
2. 不同大學開發與管理自由教育課程時面對的挑戰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