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文化沙龍精彩內容
本次沙龍於十二月十九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由嚴志雄教授主講,題目為「吳梅村〈琵琶行〉與太倉園林的文化史考察」。嚴教授由梅村名山之作〈琵琶行〉入手,藉由文本細讀與史事背景之綿密考索,揭示了此詩在文化史上的重要面向;此次琵琶演奏之地點——王煙客(時敏)之南園,非常值得關注。王氏南園與吳氏之梅村,相去不過數里,且皆以梅林香海盛稱於時,正吾人解讀此詩所當措意者也。嚴教授復稽考明清之際江南園林文化之背景,以王煙客歸隱山村之志趣與吳駿公建構文化王國之懷抱兩相映照,以見一世遺民應世存身之不同途轍。
在嚴教授看來,學界過往對梅村「遺民詩人」淡泊失意的刻板印象,未能盡得歷史之真相,梅村當時實以鄉紳身份參與地方事務,開山築園,地連百畝,頗有經濟實力;同時他主持文壇風會,虎丘一集,九郡景從,足見一斑。梅村實清初文化國度之「王者」也。
講座從〈琵琶行〉延伸到吳氏其他文章與平生事業,精彩迭出。嚴教授最後引申到福柯(Michael Foucault)之理論,以「屈從的權力」之說總結他對吳梅村的解讀。
討論環節,李歐梵教授就西方理論如何使用的問題與嚴教授交換了意見。張隆溪教授就「其時月黑花茫茫」一句詩的解讀提出自已的看法,並由此討論了闡釋學與文學文本閱讀的議題。張健教授從詩歌結構的角度回應了隆溪先生的解讀,並指出嚴教授以中文大學古典文獻學之根柢,融會耶魯學派之細讀工夫,故能多有創獲。汪春泓教授則由〈琵琶行〉與〈鴛湖曲〉的對比,闡發了他對梅村詩藝與明清之際遺民、園林文化的思考。李貴生教授提出了吳氏佛學修養以及其詩文中復明隱曲的問題,中大中文系博士生陳建銘同學則就梅村詩何以鮮用「梅」題向嚴老師請益。嚴教授回應聽眾的討論,又特別強調他有意反對「索隱」式的解詩方法,在陳寅恪詩史互證的範式之外,從讀者體驗出發,展開自己的文學闡釋。沙龍上,嚴教授還以粵語吟誦了〈琵琶行〉詩句,令人想見梅村流風餘韻,感懷無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