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方法與視野:語言學與文學系列講座(五):「從杜甫寫的題畫詩探討清初畫的數種《杜甫詩意圖》」紀要
7月6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聯合中心(JRCCLAL)通過Zoom舉辦了「2020方法與視野:語言學與文學系列講座」第五講。本次講座題為「從杜甫寫的題畫詩探討清初畫的數種《杜甫詩意圖》(Du Fu’s Poems on Paintings and Qing Artists’ Paintings of Du Fu’s Poetic Thoughts)」,由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艾朗諾教授(Professor Ronald Egan)主講,臺灣大學鄭毓瑜教授任對談嘉賓,香港中文大學張健教授與北京語言大學馮勝利教授統籌並主持。
講座紀要艾朗諾教授從中國古典文藝中的題畫詩和詩意圖現象入手,通過分析比較杜甫因唐人繪畫而作的題畫詩,以及在趙宋至清代「詩意圖」繪畫傳統下衍生出的《杜甫詩意圖冊》,探討詩—畫互動中藝術精神與法則的延續、新創。
唐人題畫詩在數量和規模上為後世題畫詩傳統開啟了新視野。概括地說,杜甫題畫詩都有從畫物聯想到自然真物的共性。只是,畫物與真物的關係在不同詩作中時有變化,主要有五種取向:一是畫像不如真物;二是畫像超越真物;三是畫像激發詩人昔年的真物記憶,卻在寫詩時或再無類似真物,或有而不見採用;四是畫像與真物一樣可觀;五是畫像因無法活動等局限,使觀者憂鬱。當前雖無傳世原畫與杜甫題畫詩進行對照,來判斷詩意與畫意的離合關係,艾教授認為,杜甫流露於題畫詩中的畫像—真物之思比較自由,好像並未關注畫家的創作意圖,因此獨立於畫意,甚至增添新意。此舉突破了繪畫本身的限制,自由行使詩人的創作權力,充分利用寫詩的創意自由。這也是杜甫在題畫詩上有別於李白、元稹、白居易等關注描摹細節者的創新處。
接著,艾教授把目光轉向《杜甫詩意圖》。從前人詩句中找尋靈感的「詩意圖」冊創作傳統,宋已有之,存世數百種《杜甫詩意圖冊》更是其支柱。艾教授以明末清初王時敏(1592-1680)和石濤(1642-1707)的兩種《杜甫詩意圖》為例,分析在清代「詩意圖」傳統下,不同畫家與杜甫詩作的藝術互動。王時敏的《杜甫詩意圖》多選杜詩中自然環境複雜且空間關係繁複不明確的詩句入畫,多從層次更為複合的七言體截取某聯。艾教授猜想,該取向或出於王時敏的自我挑戰意識,藉以騁才使技。比如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迪〉中的「孤城返照紅將斂,近市浮煙翠且重」,王時敏將句中的孤城、寺廟、浮煙、紅霞等細節都處理得謹嚴仔細,卻不管其他詩句多病獨愁的意脈,微調或捨棄其他細節。僅取一聯兩句,不關注選句前後內容,專注於謹慎構擬所選詩句的形象、色調、視角,這些做法正映照出清初《詩意圖》創作對原詩的順應與背反。
相比較下,石濤的《杜甫詩意圖冊》更顯露大膽革新。在相對簡明的景物空間關係中,他在呈現句中煉字的情致意境上獨具法眼。比如〈移居夔州郭〉「春知催柳別,江與放船清」圖,石濤不僅抓住句中「催」—「放」,「知」—「與」兩組動詞營造的暖意生機和平暢前景,更藉綠柳和帆船,將情境生動地視覺化,使畫意與詩意相得益彰。所以,艾教授認為,相對於王時敏在選句空間關係上苦心經營,石濤則更近於詩人的感性,關注詩中用字獨特句並將其轉為視覺圖景,而且他相信觀者的想象力,不再對細節面面俱到,煞費苦心。另一不容忽視處在於,石濤會把選句的情與意改換、重構,賦予新的內涵。比如他將杜甫思親所作的〈憶幼子〉詩裡原為主人公的幼子畫成杜甫自己,把〈東屯北崦〉中「步壑風吹面,看松露滴身」句的荒涼蕭索,換成平靜觀望風景的情境。據此,艾教授認為,石濤將構圖要素脫離原來語境,放入新的環境、心境,乃至重塑意義,脫胎換骨。這比王時敏將杜詩選句脫離原作設計新結構更具藝術雄心。
杜甫有感於唐代繪畫而寫出頗有創意的題畫詩,幾百年後的清代畫家,又對杜詩進行「杜甫詩意圖冊」的意趣重塑。這兩種異代跨域的藝術行為,相反而又相成,代表了中國文明中詩、畫互動的歷程。同時,艾教授補充道:王時敏、石濤等人對杜甫詩意的取用改換,並非對「詩聖」不敬。杜甫本人題畫詩中同樣屏蔽畫家意圖,随情緒心境遣用画面,二者實可相通,而詩、畫互動意趣的生衍嬗變,正藉此展開。
對談與提問對談環節,鄭毓瑜教授總結艾教授以畫入詩和引詩入畫的論證理路,並將王時敏、石濤置於文人畫背景下進行觀照。文人畫藝術雖形式多樣,重心卻都在人的意趣而非物象,依靠人文氣韻而非寫實狀物,故而相通於詩歌傳統。鄭教授在艾教授的論證基礎上,結合具體文本進一步探問:首先,杜甫題畫詩中的一些繪畫題材,也是被他另外作詩描寫過的真實自然物,該題材在畫物與真物兩種情境下的書寫有何出入?鄭教授指出,杜甫題畫詩的詩興不全等於畫意。他面對畫物的感發,多以「真」為聚焦點,但面對真山實水等實物時,不再關注寫真,而看重眼前景與心上愁,思致多樣自由。其次,王時敏《杜甫詩意圖》的創作初衷是為表現畫意還是詩意?畫家對此有權取捨,也有權選擇畫筆最擅長表現的詩句內容。最後,鄭教授將時間線拉至二十世紀初,介紹了朱光潛、錢鍾書等學者在回應西方詩畫關係論著《拉奧孔》,和面對「美術革命」掀起的學習西方繪畫熱潮時,都反身審視本國文人畫傳統,擁護其氣韻風骨、人文情懷而非寫實、透視、幾何學的特色。而且,鄭教授認為,王時敏對「孤城返照紅將斂,近寺浮煙翠且重」的構圖層次和觀照方式,或許足可回應西洋繪畫遠近、透視、立體式的觀看,成為二十世紀中國古典畫論進入審美現代性對話的路徑。
艾教授回應稱,鄭教授補充拓展了許多尚未兼及的話題,他主張當前討論中國詩與畫,應進一步展開對具體問題的深入研究,在寬泛認知的基礎上透視差異,同時藉由詩意圖冊等現象拓展詩歌接受史的研究視閾。
提問環節,香港城市大學張隆溪教授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衣若芬教授先後參與了討論。其他聽眾就明清畫家鍾愛杜詩的原因,此前詩意圖冊的發展脈絡,題畫詩的源流價值,繪畫在杜甫詩中的地位,歐美在研究詩、畫時如何處理中西文化差異等問題進行提問,艾教授與鄭教授分別作了回應。
講座錄影系列講座由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聯合中心(JRCCLAL)舉辦,講座視頻已在YouTube及bilibili影片分享網站發佈,可以點擊相關鏈接觀看。
第五講:「從杜甫寫的題畫詩探討清初畫的數種《杜甫詩意圖》」
主講嘉賓:艾朗諾教授 對談嘉賓:鄭毓瑜教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5411a7T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2UwlK9J3V8
第四講:「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唐詩與題寫名勝的相關問題」
主講嘉賓:商偉教授 對談嘉賓:陳引馳教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g4yli77Z/
https://youtu.be/z5a4XNL2n9M
第三講:「『東方曰夷』『仁而好生』——早期中日韓的交往」
主講嘉賓:戴燕教授 對談嘉賓:汪春泓教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K411H7g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7UqdW04n64
第二講:「《世説新語》與魏晉『賢媛』傳統」
主講嘉賓:錢南秀教授 對談嘉賓:戴燕教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V411k7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NHJmMqr-Kw
第一講:「從中西文藝看人與自然之關係」
主講嘉賓:張隆溪教授 對談嘉賓:葛兆光教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Z4y1p7cJ/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dYieh7FvA
第一講:「上古音研究與古文獻的重新認識」
主講嘉賓:趙璞嵩博士 對談嘉賓:李果博士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z411i79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NmczjiHM0
文:陶冉
編輯:宋雨婷
視頻剪輯:邱嘉耀
講座助理:陳康濤、許鑫輝、陶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