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與視野 · 語言學與文學系列講座「《世說新語》與魏晉『賢媛』傳統」紀要
5月22日晚,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聯合中心(JRCCLAL)通過Zoom舉辦了「2020方法與視野:語言學與文學系列講座」第二講。系列講座由香港中文大學張健教授與北京語言大學馮勝利教授統籌。本次講座講題為「《世説新語》與魏晉『賢媛』傳統」,由美國萊斯大學錢南秀教授主講,復旦大學戴燕教授任對談嘉賓,張健教授主持。
本次講座,錢教授講述了「賢媛」傳統的形成,《世說》所展示的魏晉「賢媛」特質,清末婦女維新運動與「賢媛」傳統,以及「賢媛」在漢文化圈的流傳演變。
關於「賢媛」傳統的形成,錢教授將「賢媛」概念上溯到《莊子》的「至人」理想。魏晉時期,「至人」精神為「竹林七賢」認同,又經支遁、謝安等人以般若佛學深化詮釋。「至人」理想影響至閨閣,體現於「賢媛」之中,謝道韞則為代表人物。《世說》中「賢媛」所蘊含的價值體系,錢教授總結為五種:「林下風」之風神、「柳絮才」之才能、「鹽絮家風」之傳承、「綾鄣德」之德行,與「天壤怨」之主體宣告。
錢教授認為,《世說》展現的魏晉「賢媛」特質有四種:其一、「賢媛」積極參與人倫鑒識,並在這一領域有其理論貢獻。其二、「賢媛」以其鑒識才能,保護家庭、社會。其三、「賢媛」對情的自由追求,這主要體現在魏晉時期有關妒婦的記載中。其四、魏晉時期相對平等的兩性關係——男女之間因情而動,超越漢儒規定的綱常秩序。
關於「賢媛」傳統在清末維新運動中所起的作用,錢教授指出,因為父權主流社會對「列女」傳統的重視,魏晉「賢媛」傳統在形成後一千多年間,一直處於隱伏狀態。清末維新運動時,「賢媛」應運而出,成為當時婦女參與社會運動,爭取自我解放的精神資源。錢教授援用插圖、報刊、影像等材料,展示了1897至1898 年間上海女學運動的豐富圖景,並重點介紹了女學思想領袖薛紹徽。
錢教授還將「賢媛」傳統放在整個漢文化圈中考察,介紹了日本、朝鮮、越南的「賢媛」書寫。日本的「賢媛」仿作,多基於本國原有婦女史資料,摻入其時代性格。在朝鮮,許筠作《閑情錄》,彰顯「賢媛」精神。「賢媛」在越南的痕跡,尤見於范廷煜的《雲囊小史》。
在對談環節,對談嘉賓戴燕教授指出,錢教授所聚焦的「賢媛」傳統,上追《莊子》的「至人」理想,下啟清末女性在時代轉變中的主體覺悟,這既是對《世說》這本書的肯定,也賦予漢晉間女性以「魏晉風度」的形象,但如果從歷史的角度去看,要了解漢晉之間的女性,除了《世說》「賢媛」篇,還應該去看正史、碑誌和《比丘尼傳》等更多資料,由此才能有比較充分的把握。錢教授認為,漢晉婦女的形象不止「賢媛」一類,其真實面貌要更為複雜多樣。這些材料的納入,將給予婦女研究更大的探索空間。兩位教授繼而討論了歷史的當代性問題。戴教授提問說我們今天應該如何來看「賢媛」傳統呢?她認為《世說》所表彰的「賢媛」,畢竟還都是在《禮記·內則》《女誡》傳統下的「賢妻良母」類型,而現代女性則是要走出家庭,可是自五四以來又都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掙扎,在這樣的時刻,我們如何談論「賢媛」?錢教授回應說,在當下討論「賢媛」,也是在重新審視五四以來的婦女論述,開發中國傳統婦女的能量,並希望它能持續影響當代女性。
提問環節,來自中國、加拿大、韓國的在讀學生,以及一位從事古籍出版的編輯,分別就《世說》取材範圍、魏晉社會史、東亞圈「賢媛」研究等向兩位教授提問,兩位教授分別做了回應。
系列講座由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聯合中心(JRCCLAL)舉辦,講座視頻已在YouTube及bilibili影片分享網站發佈,可以點擊相關鏈接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NHJmMqr-Kw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V411k7Es/
文:魏紅岩
編輯:宋雨婷、陳康濤、邱嘉耀
視頻剪輯:陳康濤、邱嘉耀
講座助理:宋雨婷、陳康濤、邱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