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玟求
2020-2022
RGC General Research Fund 14619519
本研究以藝術史的視角考察古代中國的人物造像與其文化內涵。以全面剖析宗教、社會及文化諸問題為主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促進對中國古代人物造像的意義與功能之理解,以及人物造像從春秋時期到東漢末期的長期歷史發展。以東漢末期作為此研究在時代下的分水嶺,既因其基本契合了中國中古時期的開始,也因此時期藉著佛教的傳入,社會對人物造像的理解隨之發生了關鍵的轉變。
可以說,在佛教傳入之前,似乎沒有“宗教造像”被規範地運用在古代中國的禮儀中。因此,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佛教造像的湧入致使宗教實踐與物質文化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轉變。若要充分考量這一歷史事件,我們首先要瞭解此關鍵時期前後中國社會人物造像的整體面貌。但是,在前文談及此轉變的討論中,雕塑本身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被錯誤地忽略了,而許多學者基於風格、圖像傳播與隨後的漢化歷程探討了佛教造像的興起。因此,本研究強調雕塑本身的中心地位,正是為了填補既往歷史研究的不足之處。
本研究所指的雕塑是立體的,原則上是通過雕刻、建造或鑄造等工藝流程製作出的各式文物。在這一系列不同主題的雕塑中,本研究主要關注的是人形造像。與動物或想像等其他主題相比,以自然人形呈現的造像在這一長時段內相對較少,即便存在,造像通常以較低社會階層的人物為主題。這展示了佛教傳入前中國造像在禮儀與政治上的一個重要方面。造像的功能在於為各種宗教與社會政治服務,但在中國古代的禮儀中,造像也許從來沒有被作為宗教物件崇拜過,亦不被作為禮儀的最終目的。從本質上說,早期中國的人物造像是一種用來象徵與鞏固社會結構之媒介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