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學生及系友
Kaman Lam

「小時候看了一本小說《燦爛千陽》,說的是阿富汗女性在戰爭時期的生活。當時我好驚訝、好大衝擊,覺得她們很慘。我慢慢開始想,為什麼,我們明明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可以這麼不同?」Kaman的好奇由此產生。升讀大學時,她發現了人類學。「其實真的沒什麼人知道什麼是人類學,我自己看看,原來是關於不同地方的文化,好像和我的興趣蠻接近的。比較有趣的是,人類學的田野考察,是去一個很不同的地方、長時間和當地人一起生活。我覺得這種研究方法好型!於是就想,如果我自己讀了這科,是不是也會有機會像人類學家一樣好型地去探索呢?所以就揀了人類學。」

在小說和大眾文化的描述裡,伊斯蘭常常被呈現為封閉、保守的文化,男女極度不平等。「很多時並不真的瞭解他們到底是怎麼樣,就會有種意識,覺得他們是很差的。直到中學,我們有機會自己選題目做研究,我就想,不如研究穆斯林女性的地位啦!於是開始接觸在香港的穆斯林婦女。」親身的接觸,讓Kaman發現,原來現實情況可以很不同。「那時我開始覺得這個群體有很多被人誤解的地方。之前以為穆斯林女性很沒地位,個個都要包住頭;但是我認識的相關穆斯林女性,其實和一般香港女仔沒有太大區別:她們當中很多學歷很高、有獨立職業,不少是很open-minded的人,我們可以很free地討論關於宗教的問題,討論得很開心。」Kaman連說幾句,「和她們聊天,真的和之前的印象很不一樣。」

Kaman對穆斯林女性的關注一直延續到了大學。「要做Final Year Project的時候,我依然對穆斯林女性的生活很感興趣:和我差不多年紀的穆斯林女性在想什麼呢?她們的婚姻和愛情是怎麼樣的呢?我開始在中大尋找伊斯蘭相關的團體。」由此,Kaman認識了好幾位投契的朋友,既有穆斯林女性、也有本身不是穆斯林但對伊斯蘭文化感興趣的同學。「看新聞、看電視,常常都是一些比較負面或極端的問題上,才會出現穆斯林的身影。我們想,有什麼辦法可以令公眾看到穆斯林女性比較真實、比較生活化的一面呢?有什麼比較有趣的辦法去呈現呢?」恰好,這幾位朋友平時對於畫畫、攝影等藝術創作都頗有興趣,於是想到可以用藝術展覽的形式,嘗試令大眾瞭解和接近穆斯林女性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

Kaman為相片中右一

「我們的核心成員有五六個,artist有四十多位,另外前後還有十多位同學來幫忙。籌備的時間其實很短:我們大概是2017年10月認識,12月、1月開始籌備,3月份展覽就開幕了。」展覽題為《頭巾下的靈魂:香港穆斯林女性藝術展覽》,在2018年3月至5月期間,分別在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舉辦。「籌備一個展覽其實有很多事情要做,要找場地、找贊助機構、找artist;討論出展覽的主題後,要寫文案、設計展板、製作實物;開幕禮時邀請了許多嘉賓,也有很多行政的工作要做。除了認識伊斯蘭文化,這也是一個學習策劃展覽的過程,和朋友們一起見到整個展覽搭建起來的那一刻,心裡面好滿足、好感動。」Kaman也很感謝人類學系老師們的支持:「我的Final Year Project的導師是Prof. Maria Tam,她很支持、給了我很多鼓勵;剛好那時我在上和museum相關的課程,授課的老師Prof. Sharon Wong給了我很多意見。」

Kaman在高中時曾修讀藝術科系,最後沒有選擇進入大學的藝術系,家人和老師都有點驚訝。在這次展覽之中,Kaman主要負責設計工作,在藝術觸覺之中融入文化思考。「一開始想的是風格問題。很多關於伊斯蘭的視覺設計,風格就是……很『伊斯蘭』,我就在想,可不可以用另一種,比較偏向流行、清新的風格,令大眾覺得『原來伊斯蘭都可以係咁』,見到伊斯蘭令人耳目一新的另一面呢?這次海報的主體是一位穆斯林婦女的側面輪廓,也運用了伊斯蘭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號——月亮。」這些穆斯林婦女植根香港,Kaman在設計海報時也突出香港元素——維多利亞港的skyline是最為iconic的。但這個天際線不止有高樓大廈,Kaman還加入了清真寺和教堂。「這些細節位未必好多人留意,但也是一點心思,想帶出香港其實有不同宗教、不同族群這個訊息。」經過這一次嘗試,Kaman也考慮探索展覽設計方向的職業發展可能。

展覽的反應很正面,Kaman覺得達到了預期的效果。「Artist覺得自己的創作和故事可以被大眾看到,她們很開心。而除了連結穆斯林女性與大眾之外,在香港的穆斯林有不同族裔,其中也有很多差異,例如說,Chinese Muslim未必對印尼姐姐的文化很熟悉——其實穆斯林是一個超級多元的群體!這次展覽中的合作,也使她們可以互相認識,一定程度上也連結了穆斯林內部的不同群體。」

錯過了這次展覽的朋友,也可以在專頁 Muslim Women in Hong Kong 重溫展覽內容、關注最新動態!

私隱政策 免責聲明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2022.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