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學生及系友
Jamie Zhan

「我十歲的時候,第一次和爸爸媽媽去香港玩。當時覺得,嘩,為什麼跨過深圳河,兩個世界這麼不同?」令Jamie Zhan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灣仔會展中心,一條長長的海景電梯上,看見一個西裝革履的男人匆匆跑過。「這簡直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極致呀!那時候我年紀很小,當然不會用這些術語,但真的受到很大衝擊,這裡的人珍惜時間到這個地步!」再加上TVB電視劇的影響,Jamie愈發嚮往香港的都市生活,於是把握機會,在大學時來到香港。

大學期間,Jamie又到了台灣交換,在那裡接觸到社會學。「別人去交換都是旅行呀、騎自行車環島呀,但我一個學期讀了九門課。其中一門是《古典社會學理論》,認認真真讀馬克思、韋伯的原著。我很感興趣,簡直覺得找到了人生的皈依!」大學畢業之後,Jamie繼續升讀研究生,決心要學自己真正喜歡的科目。「我申請了社會學,然後又想起,曾經有一位人類學的老師到社會學的課堂上分享,說人類學和社會學是好朋友,於是我就也報了人類學。」

就是這樣有點誤打誤撞地,Jamie進入了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修讀修課式碩士課程。「讀了之後覺得,人類學可能還更加適合我喜歡和不同人接觸的性格。」畢業之後,Jamie很有興趣從事和人類學相關的工作,香港看似機會不多。「但我找工作其實從來沒有投過簡歷。當時我參加了一個叫做『社會創新實驗室』的項目,exactly就是用人類學的民族誌方法,在深水埗做田野調查,收集市民的生活故事,發現社區生活中的問題與需要、現行公共政策與社會服務的空隙,一起來思考創新的改善的辦法。」學術研究常常止步於認識世界,Jamie卻是一個很想要為社會帶來改變的人。「於是我就去問機構的負責人,我可以留下來工作嗎?」

「我覺得,所謂社會創新,很多時候不是新到無中生有、也不是要創造驚天動地的變化,而是將『需要(needs)』和『技能(skills)』,用新的方法巧妙地結合起來。」Jamie舉了一個例子:在她之前工作的機構,每個星期會有農夫來售賣自家種植的有機菜,很受歡迎。「很多時候大家買完菜就放到公司的冰箱裡,一不小心就忘記了,冰箱裡堆積了很多食材,會浪費掉。於是我和幾位喜歡烹飪的朋友一起,辦了『蔬爽食堂』,每個星期用剩下的食材,構思一些新的菜式,煮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將珍惜食物、本地生產、廚師的心意結合在一起,連結我們這個社群。」

Jamie認為,說人類學不實用、讀完之後不知道能找什麼工作,其實對人類學很不公平。例如說,近年來社會創新領域發展出來的「設計思考」,強調以人為本,在日常經驗中理解人們的行為、洞察人們的體驗與需求,就和人類學有很多相通之處。現時,Jamie轉職到銀行的企業社會責任部門,繼續探索不同形式的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社會創新這些概念,一直非常吸引我,對我來說是職業發展乃至人生道路的根本。所以我在做職業規劃的時候,其實沒有太多考慮可以賺錢多少這些問題,而是著重工作能創造的價值。」曾在電梯上握著扶手想像未來生活的女孩,現在更加堅定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路要朝著哪個方向走。

私隱政策 免責聲明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2022.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