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內容

本科課程

 

中國研究是一門跨學科課程,涵括對中國歷史、文化、語言和當代社會包括經濟、管治和商業的整體探索,強調「沉浸」式學習。本課程以英語授課,為國際學生及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提供量身訂做的語言學習計劃,亦創造共同學習、交流合作之環境。

本課程致力於︰(1)提升學生中英雙語至精通水平;(2)讓學生參與社會文化「沉浸」體驗;(3)提供實踐科目和實地學習;(4)以學生為本、「博雅」式教育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從而對大中華地區進行深入研究學習。

通往中國之大道

中國歷史跌宕多姿,錯綜複雜,令人讚嘆,亦令人困惑。今天,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崛興超級強國,力量不容忽視。因此,引領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理解現代中國眾多面貌的課程,一直需求殷切。中文大學的中國研究重視跨文化交流,因而備受矚目。中大開辦的中國研究課程,旨在指導學生從學術及親身體驗中,深入了解中國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

課程着重提升中英文水平,指導學生根據一己學習進度,全面探索中國的歷史、文化、文學、宗教、哲學、藝術、當代社會、經濟、管治和地區及國際關係。教學強調在地居遊和考察,鼓勵學生增廣見聞,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窗和師長交流,多學多思,深入並不落俗套探索種種課題。

課程主任楊凱里教授以教授中國商業為例子,講解課程特色︰「我們會從中國的商業歷史和文化入手,透過明瞭其語言及文化底蘊,學生對現況便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之後他們便可深入現行經濟及政制架構,分析案例、地實考察、或透過實習撿拾真知。」

畢業在即、來自南韓的李多英回顧四年來的學習︰「有些科目頗為艱深,但我們得着甚多。整個課程編排非常妥善。」一次,她向教授自薦參與中國鄉郊的考察:「這原本只供研究生參加,沒想到他欣然同意。」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中國研究另一特色,是本地生和內地與國際生各佔一半。課程營造文化交流的氛圍,亦着重學生個人發展。教授解釋︰「本地和外地生會一同上課和實地考察,也有針對個人的強弱項訓練的機會。透過分享和互相學習,學生能看到政治文化和管治等議題的不同觀點,打破固有思維, 加深對中國的了解。香港一直以來都是華洋雜處,是實踐混合學習模式的理想之地。」

來自美國的四年級生Austin Bliss對此深有同感︰「這課程讓我親歷中國,並享受中西並蓄的優秀教育制度。我十分慶幸來港升學,這可能是我人生中的最佳決定。」海闊天空,學習並不限於課堂,長見識的機會在生活中俯拾即是。Austin稱︰「我們一班同學會相約上深圳打邊爐或燒烤,平日出外晚飯時也常暢論神州。有一次和同學逛商場,便邊看商店、邊討論中國的政治宣傳。能全天候學習只緣身處其中。居於香港亦有很多見識的機會。」

中英兼擅

重視交流的中國研究致力提升學生的中英語文能力。不諳中文的海外學生將修讀此語言,以便畢業後以嫻熟的中文學習和工作。本地生與來自華人社區的非本地生則專注增強英文會話和書寫能力,達至報讀研究生課程或投身國際機構的水平。楊凱里教授強調:「海外學生如有意從事與中國有關的工作,就必須懂得讀、寫和講中文。我們亦期望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能以流利的英語,自信地與各國人士交流意見和表達想法。」

擔任網絡媒體《香港 01》體育記者的本地畢業生李嘉譽分享他在課程中的得着:「我們要以英語匯報,功課亦是以英文撰寫,逼使我不斷學習和閱讀,開卷總是有益。普通話是我們的必修課,課程其他科目又幫助我加強英文寫作,對我的工作甚有裨益。」

風物長宜放眼量

要在中國研究學有所得,學生必須審思明辨、思想開放,樂意接觸中國的多樣文化。教授對有意報讀的學生,有以下忠告:「切勿故步自封,要將目光放遠,學習跟形形色色的人溝通相處,長見識、開眼界。要邁步出去,到中國和世界各地去。視野開闊、接受新事物正是我們學生的過人之處。」李嘉譽這樣概括教授的建議:「必須投入,必須學習。」

刊登時間:2017年 夏
更新:2018年 夏
最後更新:2020年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