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課程
人類學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一門學科。人類在不同的環境中建立了不同的政治、經濟和宗教體系,發展出各種社會組織和文化傳統。人類學學者通過比較研究,找出這些文化制度之間的異同,從而探求過往與當代人類群體生活的性質,包括物質文化、社會關係和意識型態等不同層面的存在與轉變。人類學教授跨文化知識,訓練同學獨立思考、有效溝通、及尊重文化差異。對於那些已經消失了的文化,我們則通過考古學的方法進行研究。
第一人稱複數
馬敬洛因考古學與人類學結緣
「一年前的我只知道人類學與考古學有關,對人類學的其他面向一竅不通。但人類學其實是一門既廣闊又深入的科目,所探討的主題十分多元:由日常消費到異國的文化都有提及。我很希望發掘更多有趣題材,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中文大學是香港唯一開辦人類學本科課程的學府。敬洛現在是二年級學生,很慶幸自己選對了科。
「在中文大學修讀人類學是極為獨特的經驗,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視野。學生透過課程獨一無二的研究手法,可以把所知的變成未知,又同時將未知的變成所知。總括而言,人類學能夠讓學生代入他人視野去看同樣的事物。」
人類學是一門涵蓋古今的學科。一般人心目中,人類學家要不都需遠赴不毛異域研究當地土著文化,不然就是在古代歷史遺址翻土挖掘尋找古物。時至今日,人類學家研究的是各種當代文化現象,例如消費者行為和虛擬世界內的人類活動。很多日常生活顆題都可引起人類學家的興趣。
人類學系主任任柯安教授這樣解釋:「我們人類學跨越古今,探索 多姿多彩的人類生活方式。印度孟買的房地產商或中國的農民是怎樣生活的?身處香港、英格蘭、巴西或日本的少數族裔對生活有何體會?傳統上男女所扮演的經濟角色如何隨着時間變化,在世界各地又有何不同?」
教授補充說:「人類學家研究特定人群,但始終關注所研究人群與世界其他群體的異同。學習人類學有助認識不同背景的人,亦有助加深對自己、家庭與社會的了解。」
任柯安教授看到中國愈來愈多人搬到大城市,所以正研究城市化的變遷。這項研究將他帶到了殯儀館一類日常較少踏足的地方。 由於農村居民大多自行籌辦葬禮,因此殯儀業是僅在城市存在的商業服務,揭示城市化發展。殯儀館員工常被排拒,也使我們對歧視有更深入的理解。
學系提供的本科生課程集中在社會和文化人類學,還有考古學。課程範圍甚廣,包括:
- 人類學理論和研究方法
- 中國、香港和世界民族誌研究,和
- 其他當代課題。
敬洛說:「在中文大學修讀人類學是極為獨特的經驗,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視野。學生透過課程獨一無二的研究手法,可以把所知的變成未知,又同時將未知的變成所知。總括而言,人類學能夠讓學生代入他人視野去看同樣的事物。」
馬敬洛,人類學二年級生
任柯安教授說:「人類學家擅長與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這種技能對於任職公共和私營機構都非常有用。我們的畢業生在博物館、社會組織、政府甚至金融機構工作。他們告訴我,每當需要想像對方如何思考、有何希望與恐懼時,人類學便大派用場。」
2016至17年度,學系開辦一項新的跨學科人類學副修課程,以滿足同學一直以來希望有更深入考古學訓練的要求。
學系每年錄取大約18個本科生,每位同學在一年級時都由一位全職老師指導。人類學的學生系會亦定期舉辦活動,讓師生和校友聚首一堂,分享研究和工作經驗。
課程亦鼓勵學生踏出自己的小天地,前赴海外學習。本科生每年可參加暑期考察團。2017年夏天,考察團到了柬埔寨,大家都很高興其後有機會策劃公開展覽,展示海外考察的所見、所聞、所思。2018年夏天,學生於台灣一家精神科醫院考察,深入去了解精神復健與社區精神醫療。2019年夏天,學生於湖南郴州進行考古田野考察, 並有機會學習應用有關軟件,用來製作器物的三維模型和考古圖等。
實戰技能方面,最少有半數人類學系學生曾在本地和海外的博物館及其他機構實習,汲取職場經驗。
敬洛鼓勵對人類學有興趣的中學畢業生在選科時要敢於不同:「人類學常被定性為『冷門學科』,大眾往往認為畢業生出路狹窄,難以找到工作。事實上,這門學問讓學生以獨特的思考模式、不尋常的解決方法來理解問題。因此,人類學學生雖然不像唸醫會當醫生、唸法律會當律師那種明確的職業路向,但卻適合任何一種職業。」
他續稱:「最後我想談談自己修讀人類學以後的轉變。以前我會認為世間很多事物及文化都是二元性的,只有我們和不是我們之分。我往往視事物和現象為理所當然,沒有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但修讀一年後,我發現世界原來是多元共存的。我亦十分期待明年在人類學所獲得的啟發。」
刊登時間:2017年 夏
最後更新:2022年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