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四十二)從科研到醫德
每當我談及科研這個話題,總會有人聯想到白老鼠實驗,甚至乎把病人看作白老鼠。不少人覺得行醫本應是把最好的治療給予病人,然而科研卻把未肯定的東西加諸於病人身上,因此醫學科研與醫德看來是有點互相矛盾。
上文我曾經題及科研其實是生命倫理和醫德的一種實踐,今次就讓我用一位醫科生的經歷來闡釋我的觀點。
曾經有一位同學參與一項數據分析研究,題目是《腸道細菌與肝硬化病人患腹膜炎的關係》。這同學花了整整大半年的課餘時間,好不容易才把過往十多年有關的數據整理妥當,希望可以找出預防患上腹膜炎這併發症的方法。但因為找不到一些合理的結果或突破性的發現,分析結果卻令人頗為失望。
有一天同學跑到我的辦公室,很緊張地告訴我:「陳教授,若果把這部份不能解釋的數據删除的話,我們便可以提出一些預防腹膜炎的新方案了。」 於是我問他:「為甚麼我們可以刪除那部份不能解釋的數據呢?」 他沒想過我會問這個問題,猶豫了一會兒,便回答說:「也許這部份數據的收集過程出了甚麼問題?也許這部份病人的情況有別於常人?也許……」我追問:「你有證據支持你的『也許』嗎?」他搖搖頭,不禁喃喃自語:「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好像是白費了吧!」
眼前這個年青人為了此項研究的確付出了不少時間和心血,但我好想讓他明白參與研究的意義比成果更重要。於是我搭著他的肩膊跟他說:「還記得我開學第一天說過,學醫最重要是學甚麼?」他毫不猶豫地立即回答我:「醫德」。我接著說:「誠信是醫德中一樣不能缺少的元素。科研,除了是用科學去尋找答案,更重要的是要誠實地把真相報告。科研往往是對誠信很大的考驗,世界各地都有不少本來非常傑出的醫生學者,因為各種原因而發表失實或虛假的醫學報告,導致身敗名裂。今天你學習科研,最重要的並不是要獲取研究成果,而是培養那份追求真相的堅持、對接受研究者的尊重、和如實報導的信念。試想想,他朝當你成為醫生,將會面對很多名與利的引誘,到時你如何堅持做個有醫德的醫生,把病人福祉凌駕在個人利益之上?所以我經常強調,科研,其實也是學習醫德的一種實踐。」
在香港這個特殊的環境,幾乎所有成績最優異的學生都蜂擁去讀醫。這一羣年青人學習能力極高,天資聰穎;但如何栽培他們的醫德、如何因材施教,讓不同抱負的同學能各展所長,非常不容易。正正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特別的」、都是「與別不同的」,一套「職業先修訓練」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不適用。
我相信醫學教育必須與時並進,醫學院上下也不斷為此努力。許多想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改變,但我們會努力解釋說明,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同學得到適當的栽培和發展,成為「好醫生」,最終讓病人受惠。
(Photo source from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