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page

 

院長醫生週記(二百零九):本地大學研發?

 

自2017年開始,本港政府大力投放資源推動創科,決意把香港打造成亞太區的「創科樞紐」。多年來本地大學人才輩出,加上我們的國際聲譽,香港本應大有條件達成這個目標。過去幾年,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生物工程等領域上,我們開始見證了一些成功案例。

 

可是,大家有否察覺香港幾乎沒有本地研發的西藥。香港的醫學水平,無論是醫療質素或科研成就都達到國際一流級別,絕對可以媲美歐美頂尖學府。為什麼我們竟然沒有本地研發的藥物,仍然完全倚賴外國進口?原來我們雖然不乏醫學科研人才,可是本地卻完全沒有藥物研發的配套,多年來我們浪費了不少寶貴的研發成果,白白把創科心血埋葬或拱手相讓予跨國企業。

 

就以新冠病毒為例,過去兩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已取得了數項針對預防、紓緩及治療新冠病毒的成果。但要把早期的臨牀成果轉化為註冊藥物,須通過一系列嚴格的監管法例;而最諷刺的是所有新藥物註冊申請必須得到最少兩個海外如歐美國家(不包括中國大陸)的藥物監管局認證,因為本港沒有相類似的審批機構。就是說,縱使本地研發的藥物已通過了嚴謹的大型臨牀驗證,也需把新藥送往外國重新測試,所需要的經費是數億至數十億元,還有不少地緣政治考慮因素,於是不少極創新的重大發現變得停滯不前,甚至胎死腹中或給外國團隊搶先推出市場。

 

一些本應有機會成為新藥的產品,只能夠被法例定性為「本地大學研發」的「健康補充劑」。更甚是這些科研產品的標籤不能夠註明臨牀研究成效,被迫與其他毫無科學數據的商品混在一起,實在令本地科研人才感到灰心氣餒。

 

要跳出這個困局,香港應連同大灣區建立區域級的藥物監管及認證中心,用以審批本地藥物研發。有了這個法定機構才能驅使投資者在本地創辦具有「藥品優良製造作業規範」(GMP)資格的新藥研發企業,吸引更多科研人才,把香港打造成為醫藥創科樞紐。

 

不少人覺得要達成這個創科夢實在是「難過登天」,我沒有登天的經驗,不知道什麼比登天更難,只知道努力向着標竿直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