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 THE NEWS
- RESEARCH
- 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 Biomedical Sciences
- Chinese Medicine
- Endoscopy
- Imaging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Medicine and Therapeutics
- Microbiology
- Nursing
-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 Oncology
-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 Ophthalmology Visual Sciences
- Paediatrics
- Pharmacy
- Psychiatry
- Public Health
- surgery
- SUPPORT CUMED
- COMMUNITY
- FRONTLINE STORIES
- STOOL TEST FOR SCREENING
- PUBLICATION
- WEBINAR
- ASKCUEXPERTS
In the News
In the News
https://www.med.cuhk.edu.hk/covid-19/covid-19-news/news-coverage/ming-pao-2020-08-24https://www.med.cuhk.edu.hk/covid-19/covid-19-news/news-coverage/ming-pao-2020-08-24
「自製發燒」增免疫力?無根據!
【明報專訊】出門戴口罩已成為香港人新習慣,而進入食肆、商場前量度體溫亦成了疫情下的日常。探熱的方法五花八門,紅外線體溫探測儀一度成為搶手貨,有探耳、探額到探手心,由遠距離走過熱像儀至近距離用探熱槍瞄準。紅外線如何探測體溫,有幾準?
近日有藝人在社交媒體聲稱,做完紅外線桑拿「加強身體免疫力提升體內健康溫度,呢個時候非常之重要」。「自製發燒」增強免疫力,究竟有沒有科學理據?
適度發燒 助擊退細菌病毒
發燒有不同成因,常見是身體受到細菌或病毒侵襲,免疫系統抵抗外來感染所產生的反應。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指出,下丘腦(hypothalamus)具有調節體溫的功能,當身體受到外來細菌或病毒入侵時,下丘腦便會指揮身體產生或保留更多熱能,以調高體溫,幫助身體「打贏仗」。體溫上升不利於有害病毒和細菌在體內存活,令它們活躍程度減低。因此,適度發燒在某程度上是一種自我保護。
發燒可分為低燒(37.5至38℃)、中燒(38至39℃)、高燒(39至40℃),方便醫生診斷和監測,觀察發燒有沒有改善或惡化。「發高燒」是一個表徵,可能反映有較多病毒和細菌入侵,身體的機制作出回應,需要較高的溫度抵抗。黃至生舉例,病人有咳嗽和痰,伴隨高燒的話會懷疑是否流感或肺感染;如果是低燒或沒有發燒,便會考慮是否普通傷風。
紅外線儀器小心灼傷壞眼
紅外線除了可用作探熱,坊間有產品聲稱能以紅外線提升體溫,「自製發燒」提升免疫力,箇中又有無科學根據?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副教授曾遠康指,紅外線一般用作紓緩痛症,改善血液循環。所謂以紅外線「自製發燒」,原理是將光波射入身體,用紅外線在短時間、大面積地增加體溫,「原理如曬太陽(即紫外光)後身體會變熱一樣」。他續指,要令身體溫度上升有很多方法,如敷暖水袋就是以導熱(conduction)形式令體溫暫時上升。
曾遠康認為,雖然紅外線可令體溫上升,但是否能藉此「自製發燒」,甚至增強免疫力則有保留,因目前未有科學實證這類醫療保健產品的功效。他提醒,紅外線有不同波長及能量,市民使用紅外線相關的儀器前應仔細閱讀說明書,更不能以紅外線直射眼睛;若接觸紅外線的距離太近或時間太長亦有可能會灼傷。
黃至生表示,飲大量熱水、冲熱水涼、浸溫泉,同樣可以令體溫計測量出比較高的讀數,即所謂「自製發燒」,但並非真正「發燒」,不涉及免疫系統反應。只有當外來細菌或病毒入侵,才導致下丘腦指揮調節體溫。他提醒,暫未有大型隨機對照研究支持體溫升高可以提升免疫力,市民毋須刻意令自己「熱血澎湃」。均衡飲食和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身體免疫系統便可更有效對付病毒和細菌。
知多啲:額探宜作篩查 手探準確度存疑
傳統體溫計利用液體,例如酒精、水銀遇熱膨脹的特性,將體溫計放在口腔、肛門或腋下數分鐘,量度體溫。不過,近年不少診所、醫院已改用紅外線耳溫計或額探溫度計,不消數秒已有結果,十分方便。當中原理是怎樣呢?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副教授曾遠康解釋,紅外線體溫計透過接收人體散發的紅外線,再將能量單位轉換成攝氏度(degree celsius)以探測體溫,「(原理)就像鏡頭將收到的光轉成電能,再顯示於相機畫面一樣」。
量度皮膚表面溫度 容易出錯
耳探、額探、手心探熱,甚至出入邊境常見的熱像儀,均透過紅外線技術探測體溫,毋須接觸皮膚,數秒便有結果。近期街市入口亦設置體溫探測器,探測額頭或手部量度體溫,有人質疑手心探熱不準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指,傳統口探、肛探及紅外線耳探均量度身體核心溫度,較準確;而額探和手探只能量度皮膚表面溫度,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如運動後皮膚發熱,準確度則較低。
讀數「踩界」 宜耳探確認
黃至生不太建議以手部量度體溫,因手部較遠離人體核心,未能充分反映身體溫度,醫學界對其準確度仍抱保留態度。
現時未有足夠數據支持額探及手心探熱能準確量度體溫,他強調兩者都不是量度體溫的最準確方式;但同意從公共衛生的角度,可以用額探為大量人群作第一重體溫篩查。若檢測讀數異常,例如讀數「踩界」,應使用其他探熱器如耳溫計,確認是否真的發燒。
曾遠康補充,一般而言,紅外線測量誤差介乎於1%至3%之間,而使用額探及手心探熱這類量度表面溫度的方法,偶爾會出現假結果,「有時候曬一曬(太陽)、跑步後都會令皮膚溫度上升,未能通過體溫探測儀」。雖然假讀數一般不會持續,待身體冷卻後重測體溫便可,但他認為,目前手探仍不是主流探熱方法,準確度依然存疑。
儀器鏡頭污漬影響準確度
要準確診斷是否發燒,最好還是選用傳統量度核心溫度的體溫計;但為求方便,坊間商家多數以額探作「體溫篩查」。近半年大家已習慣被探熱,不時遇到店員、保安將體溫計近距離瞄準額頭,到底距離會否影響準確度?曾遠康指,設計紅外線溫度計時,廠商一般會於說明書提供合理的有效量度距離範圍,如2至10厘米;若輕微超出量度距離範圍亦不會影響結果。
他反指,由於紅外線溫度計以接收光信號(optical signal)為原理量度體溫,若耳探膠膜或儀器鏡頭上有污漬,對準確度的影響較大。他亦提醒,部分新式紅外線體溫計只需要人通過熱像儀,或向鏡頭展示手心便可量度體溫,惟鏡頭非360度,如同一時間有大量的人行過,當有重疊的地方,儀器未必可捕捉到所有人的溫度,有可能「走漏眼」。
曾遠康建議,體溫檢測應安排在較窄的通道進行,以便控制人流。以理大的體溫檢測儀器為例,每次只讓一人通過,使用時要將臉對準儀器指定的框線方可探熱。若戴上了面罩(face shield),通過時亦要脫下,可較準確量度額頭溫度。
發燒標準:幾度先算發燒?
相信不少人也想在家中添置體溫計,曾遠康建議,選擇有信譽的大品牌,最好是出產醫療用品的品牌。另外,須按說明書指示量度體溫,並定期檢查體溫計有否損壞,當發現結果異常,應即時以其他探熱方法覆核。
量度不同位置,發燒標準都有不同,原因是不同位置與人體核心距離遠近不同,耳探和肛探較接近人體核心真正溫度,故發燒參考指標較高。
圖文: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