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方可兒 記者│蔡珮珊 紀凱棋 攝影│方可兒
自首屆文憑試放榜後,教育界開始檢討新公開試的問題。最為人詬病的不是向來備受注目的通識科,而是另一必修科目中文科。考生要在此科取得三或以上的成績,才有資格升讀大學。根據考評局的統計,去年只有約一半學生,能在中文科考獲三或以上。不少名校生也因中文科不達標而痛失大學入場券,令學校大失預算。到底新學制中文科出了甚麼問題?來屆中文科考試應作出甚麼修訂,師生才不至於這樣無所適從?
問題一: 題目高深答案抽象
中文科文憑試難度的定位界乎會考和高考之間。然而,首屆試卷的難度卻超乎中六學生所能應付。其中閱讀卷的試題更為中文科老師群起而攻之。根據考評局二零一二年的考試報告,該卷滿分為八十四分,但考生平均得分只有約二十八分,有近三成學生拿取此分或以下。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以往中文科成績不錯。往年會考可出三十多個A。高考多年來,及格率更是百分之一百。但今年文憑試的成績卻有約百分之六的同學拿不到等級三,該校中文科主任郭潔玲說:「這是我們預料之外。」她續說:「高考的題目是很直接的,考核的主要是閱讀速度。文憑試的題目卻甚為抽象,我們老師也要看過考評局的答案,才敢向學生解釋試卷。」
去年閱讀卷出了兩篇文章,一篇白話文為曾敏之的《橋》,一篇文言文為韓非的《五蠹》。《橋》加插了七言律詩,要求考生分析作者感情、文章結構等。郭潔玲表示,《橋》涉及愛國情懷、歷盡人生變化等感情,學生的閱歷尚淺,難以掌握。她更認為,考問結構及段旨的問題繁瑣:「文章結構雖然重要,但閱讀本為欣賞文章的美,文字通順便可,不必過分執著拆解段落大意。」
嘉諾撒聖瑪利學校的學生馮皓嵐平日在學校的閱讀卷成績不錯,但公開試的閱讀卷成績卻只得二級。她指出,考評局的樣本卷和練習卷都是兩篇白話短文加一篇文言文,但文憑試卻是一篇長文加一篇文言文。她一直集中操練較短的文章。對於《橋》這些長文,感到難以消化。
民生書院在各科文憑試中,中文科的成績較差,僅四成六學生考獲四級或以上的成績,較英文科的七成一少。該校校長陳嫣虹認為,中文科試卷的題目太深,而大學收生的要求又太高。會考只需等級二已可升上中六。高考只需及格(即E)便可達到大學要求。文憑試的中文科雖說等級二已及格,但要入大學就要等級三,要求比以前高。她建議:「要不中文卷淺一點,要求等級仍是三;要不中文卷深淺度不變,但收生要求低一點,等級二就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