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選藝發局 回應生命價值
然而,陳慧逐漸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揮自己所學到的教誨。她留意到社會上有一群年輕藝術家在各自的領域上默默耕耘,但社會只以金錢量化他們的存在價值,例如只關心歌手和樂隊的唱片銷量、獨立電影的票房、作家的新書銷量等。她想連結不同藝術界別,還原藝術本身的影響力,成就真正屬於香港的品牌。
她指,每個城市都有機會面臨破壞與終結,香港或已悄悄變成「地獄」,最方便直接的做法是身處其中;否則就應該戒慎憂慮,小心辨別不屬於「地獄」的事物並加以保護。「當不屬於地獄的事物受到保護,它們數目愈來愈多,地獄便不再是地獄。」
於是,陳慧在2016年10月22日宣布參選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藝術範疇代表選舉,並以1,665票成功當選,比另一候選人吳永彤多出近1,200票。決定參選時,身邊朋友都戲謔她「身痕」,她也明白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有見藝發局工作是她沒有接觸過的範疇,她希望能夠從新工作中成長:「我可能會開發到一些自己沒有發現的東西,我享受這樣。」
她勇闖藝發局,希望保留和擴大本地藝術創作空間,例如盡快處理棄置工廈的消防條例,讓藝術家有地方展示作品。眼見香港藝術發展被矮化,陳慧堅持做實際事情回應時代的需要。她強調:「我生命的價值,是作為一個公民去回應當下。」
身於困境 毋忘做人原則
面對香港的種種荒謬,陳慧把香港社會比喻為「層層疊」, 不斷有無形之手拿走底下的積木,抽走港人堅守的價值和制度。社會現時已搖搖欲墜,假如人人都口說擔心而沒有行動,「層層疊」終會倒塌。她只是盡力把積木一塊塊放回去,不論是寫作、 參與雨傘運動,還是參選藝發局,也是如此。
但她強調,現時香港還未走到最壞的年代,而在逆境之中,必須堅持做人的原則。陳慧回想起內地作家楊絳在《幹校六記》 中寫的一個片段時,便不禁雙眼通紅。
楊絳和丈夫錢鍾書在文革時被下放農村,一日她在田裏看到有人埋屍。第二日,錢鍾書經過附近時,楊絳特意提醒他小心, 因為屍體只是被草蓆捲著,沒有棺木。在最艱難的境地裡,楊絳仍然保留對人的敬重與禮數。陳慧覺得,面對困境,不少香港人亂了陣腳,太容易被現實改變自己,楊絳卻鮮明演繹了「處變不驚」四個字。
社會融和 淪落中的天真
陳慧說,她從來不寫心中理想的香港,只是寫出一些可能性。她的其中一篇短篇故事講述兩個互不相識的食客在茶餐廳 「搭枱」的經歷。故事的主角夾了別人碟上的餸菜,搭枱的兩人就這樣認識了。
她嚮往的,就是社會出現融和的景象,透過人情味和互信逐步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把眾人的力量連結起來。或有人認為陳慧的想法天真,但她反駁:「今日人人稱孫中山為國父,但是辛亥革命倒數十年前,人人都笑他天真。」她也不介意自己有這一份天真,因為這才能夠在淪落的社會中抱持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