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在中小學推行「普教中」,有人質疑這是「推普廢粵」之舉,爭議從未間斷。與香港只有一水之隔的台灣,半個世紀前就經歷過一場「國語運動」。1950年,國民政府大肆改革當地的語言政策。本來以台語、日語和其他方言溝通的台灣人,一律要改用國語,直到1987年解嚴。數十年間,台語使用率不斷降低。台灣一班「80後」不甘自己的語言快要消失,於是組織了「失控的台語課」,力保本土文化。
在政大讀書一個多月,當同學知道我是香港人的時候,他們會跟我說:「廣東話很好聽呀!」他們甚至會說一兩句廣東話,例如「你好」和「好犀利」。但當我問他們「你會台語嗎?」,他們大多搖搖頭,或是說「會聽不會講」。最常聽到台語的時候,就是在捷運和公車上的到站提示。
撰文│艾博瑜 編輯│莊曉彤
(筆者艾博瑜,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四年級生,現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當交換生。)
語言作為管治手段
19世紀末,台灣被割讓予日本。日治時期下,政府曾推行「國語運動」(那時候「國語」指日語),在學校教授日語。 當時台灣的主要溝通語言為日語及台語。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國民政府禁用日文,務求「去皇民化」,但仍然容許大眾使用台語、原住民語言和其他方言。
1949年,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戰敗,流亡到台灣。次年,為了實行「中國化」,國民政府頒布「非常時期教育綱領實施辦法」,加強推行國語運動,規定學校的國語教學課程及時數、校內集會報告時要用國語等。同時,政府又查禁方言唱本(即台語歌圖書)。1956年,「國語運動」全面推行,政府打出「語言不統一,影響民族團結」等口號。學生在校內說方言,會被罰錢及「掛狗牌」,牌上寫著「我要說國語,不要說方言」。這一系列的政策,令台灣本土語言的流失嚴重,甚至令人覺得說台語是低俗的表現。即使在90年代開始,政府逐步解開對方言的管制,甚至於2001年,將原住民語、台語、客家話列為國小必修課,但仍無法改變台語流失的事實。
繼續閱讀︰
「八十後」組織「失控的台語課」
台語不僅是一種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