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鄧曉聰 記者 攝影│梁耀輝 黃頴恩 美術│劉敏儀
面對香港的公開考試,少數族裔和內地新移民學生,大多有一個特點:他們的學習能力不比香港的學生低,但因為語言背景的差異,難以應付語文科考試。能夠達到本港大專院校中、英文科及格的最低收生要求,已經是高難度挑戰,更莫論達成入讀心儀學科的理想。
三位少數族裔和內地新移民的受訪者,學習語文的路上都曾陷入低谷,但各人憑藉努力,摸索出學習心得,最終克服語文障礙,獲香港大專學院取錄。如今回憶當年語文學習的經歷,酸甜苦辣,他們無不感慨萬千。
個案一 內地英文大使
「本來最有信心和最喜歡的英文科,突然變成最差的科目。我覺得很大打擊!」李家鳳憶述自己來港後初次接觸香港文憑試模擬試卷的心情,猶有餘悸。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一年級生的李家鳳,二零一零年隨家人從廣東梅州來港,成為中五插班生,一年半後便要應考文憑試。「英文是我在內地考得最好的一科。」
在內地一百二十分滿分的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英文考試中,她曾取得一百一十五分的佳績;中二時參加「李陽瘋狂英語講座」,更曾在一千多人前主動上台與嘉賓用英文交流,成為學校的「英文大使」。
然而來到香港,她立即發現這裡對學生英文能力的要求,大大高出內地。內地英文考試的文章和題目類型較簡單,只需答對所有選擇題,便能獲得滿分。香港公開考試的英文卷文章卻較艱深,篇幅亦會較長,令她常常不夠時間理解文章。李家鳳第一次做聆聽與綜合能力考試時,完全跟不上錄音的說話速度,還忽略了聆聽後「綜合能力」的寫作部分。本來自信滿滿的「英文大使」,就是這樣第一次交了半份「白卷」。
勤聽BBC新聞
李家鳳表示,考過模擬英文文憑試後,得知自己最喜歡的英文只是剛剛及格,成為入大學的「絆腳石」,自信心大受打擊,情緒陷入低谷。「那時候還要溫習其他科目,心想一定來不及補救。英文變成我最害怕的科目。」李家鳳說。
然而,李家鳳自言好勝,不想自己止步於打擊面前。她冷靜過來,重整旗幟學習英文。英文科林老師安慰李家鳳,建議她每天聽BBC新聞以提升英文能力。於是她每天堅持聽三十分鐘英文新聞,抄寫聽到的單詞。「最初聽不懂,但慢慢會聽到一些單詞。」白紙上由寥寥幾個詞,到一段段的句子,一兩個星期後,她的英文已經有進步。李家鳳像是找到了明燈,重新出發。
除了聆聽,李家鳳亦主動找英文老師補習。林老師教她在做在多項選擇題時,透過分辨艱深詞彙的詞性,選出答案;又教她在口語考試中多舉例子,豐富論點之餘,確保不會發言過少。林老師亦會幫李家鳳「把脈」,模擬考試後,為她由放學補習到晚上十一點。
她坦言初來香港時沒有好好把握學習英文機會,但在老師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李家鳳在文憑試中英文取得三級,剛剛達到本港大專院校最低收生要求。由於在其他科目表現出色,李家鳳最終得以圓大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