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玩傳統手藝 80後開闢新市場

傳統,好像必然與「過時」、「古舊」畫上等號;傳承,或因年輕一代不願意入行學藝,結果一年比一年難。

兩個80後設計師各自運用創意,為喜愛的傳統手藝加入新元素。一位平面設計師,不甘紙紮燈籠在中秋節逐漸消失,於是對傳統燈籠進行大改造──以全新卡通造型登場,跟上潮流的步伐﹔另一位從事時裝設計,為打破旗袍落伍的形象,改以牛仔布等環保物料設計,不失旗袍風韻之餘,也增添時尚感。

記者│陳欣其 編輯│鄭蓉 攝影│鄭蓉

卡通紙紮燈籠 一門不賺錢的生意

「我並非想將這門手藝發展為事業、用來賺錢,只是純粹覺得好玩,也希望有更多人一起玩。」35歲的平面設計師鄭少武,2012年成立「Draw2」工作室,以小班形式教授卡通燈籠紮作。他一向熱愛做手工,首次紮燈籠源自七年前的中秋節:「當時興起想送燈籠給朋友,在文具店買了一些手作燈籠材料包後,自己摸索、設計,就做了第一隻Hello Kitty燈籠。」後來他製作的燈籠在朋友之間漸受歡迎,在他們的鼓勵下,鄭少武決定放手一試,由教授十多位朋友開始,至今累積已有1000多位學生。

鄭少武興奮地分享他如何「玩轉」紙紮燈籠,希望每年都加入新元素,為顧客帶來新意,上年首次使用磁石來固定LED燈和卡通人物的身體配件。(鄭蓉攝)

他的學生大多是年輕人和上班一族,當中不乏情侶、夫妻,每年工作坊早於七月便滿額。他一年大概有二、三百個學員,課程價錢按時收費,每小時收費100元,一般紙紮燈籠要做六至十多個小時不等,視乎燈籠的複雜程度。不少人都以為鄭少武財源滾滾,他卻搖著頭苦笑道:「再受歡迎,也只有中秋節前三、四個月的生意額。」臨近節日,他更幾乎天天開班,每天需從早上十時多一直工作至凌晨兩、三時才回家,辛苦得每年中秋節過後總會大病一場。然而幾個月所賺得的收入僅夠支付工作室一年近100,000元的租金,他需額外以平面設計的工作補貼生活開支。面對這份吃力又不賺錢的工作,鄭少武直言曾經想放棄,重回設計公司過穩定的生活,但他這六年來選擇堅持,除了出於對紙紮燈籠的熱愛,亦覺得「意義大於一切」。

鄭少武感歎近年中秋佳節,在街上甚少提著燈籠的人,大家只吃著一式一樣的月餅,低頭滑手機,偶爾抬頭觀賞月亮,似乎漸忘中秋節的傳統和意義。「市面上的燈籠大多千篇一律,予人過時的感覺,也難怪人們不再喜歡玩燈籠。」於是他特意設計卡通紙紮燈籠,吸引愛新鮮感的年輕人:「很多人看到我在公園拿著手造的卡通燈籠時,他們會感興趣並主動和我聊天,問我在哪裏買。」

鄭少武的燈籠通常以近來大熱的卡通人物為題,例如旅行青蛙,但別少看一隻青蛙的結構,其實要用上好幾天才能完成。(鄭蓉攝)

反轉傳統 紮出新玩法

「不想讓紙紮燈籠淪為普通商品,只因不論賣得再貴,沒經歷過親手製作的人是不會明暸箇中真諦。」

由迪士尼的「Tsum Tsum」以至早前大熱的手遊「旅行青蛙」,在鄭少武手上都成為了栩栩如生的紙紮燈籠。「我想件事做得更加好玩,大家願意去保留它」他不但希望大眾在中秋節會帶自製燈籠出街,更想把燈籠化成書桌上的枱燈、房間裏的裝飾。為了令燈籠更耐用,他改造傳統燈籠,例如以棉紙代替傳統較薄的雪梨紙,令紙紮燈籠不再容易被戳破,他亦特意在內地廠房訂製籐支,避免學生被多刺的竹枝割傷手指。為了延長燈籠的壽命,他棄用一次性的蠟燭,改為利用磁石將LED燈固定在燈籠的底部。

鄭少武說,曾經有男顧客出高價2000多元打算買下其中一個卡通燈籠,用來追求心儀的對象。以每小時100元的學費計算,假設製作燈籠需十小時,此人出價已比課程學費高,但鄭少武一口拒絕:「不想讓紙紮燈籠淪為普通商品,只因不論賣得再貴,沒經歷過親手製作的人是不會明暸箇中真諦。」 他說要手紮一個燈籠,簡單的款式也至少花六小時,但正因為過程中辛勞的付出,才會令人更珍惜每一個燈籠。

Grace和Mic夫妻二人,連續兩年學習同一款卡通人物的紙紮燈籠,他們以往亦曾親手製作傳統燈籠,但均認為卡通燈籠自由度較大和造型精緻。他們在中秋節會雙雙提著燈籠去賞月,平日則放在家中作裝飾品。(受訪者提供)

繼續閱讀:新裝如當初 旗袍變時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