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屯門的中山公園內有孫中山的銅像及紀念碑,四周豎立著數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一旁的青山紅樓相傳是孫中山於辛亥革命時的作戰基地,別具歷史滄桑之感。回歸20年來,每年的元旦及雙十節,依然有親國民黨團體(又稱藍營)於此舉辦升旗紀念儀式。然而,這幢一級歷史建築早前面臨清拆之虞,其後政府於本年3月10日刊憲宣布紅樓為暫定古蹟,暫且得到法定保護。但紅樓最終能否成為法定古蹟,尚是未知之數。這決定不單影響紅樓裡的十多名住戶,更牽涉本港一群與它命運相連的藍營人士。
記者│李讓隆 編輯│石偉豪 攝影│李讓隆 石偉豪
政治舞台上的亞細亞孤兒
麥業成是保育紅樓中山公園聯席會議召集人,在香港出生,父親為國民黨黨員,大學時留學台灣,因國民黨創立了中華民國後,有效推動台灣政經發展而支持國民黨。他既是前一二三民主聯盟成員,也是現時唯一具親台背景的區議員(元朗區)。他慨嘆紅樓已是在港藍營人士所餘無幾的精神堡壘:「(這裡)是唯一可以自由地表達意見(的地方)。」
他回想六七十年代,國共兩黨角力持續,利用香港作鬥爭。藍營人士立場親國民黨,冀以港為「反攻大陸」的基地,並奉行兩大原則。首先是軍事攻擊,七十年代香港政府曾於觀塘月華街一個住宅單位破獲軍火庫,裡面有大量由台灣運來的槍械火藥及政治標語,他猜測是當時的藍營人士所為;另外是政治意識上的反攻,例如右派人士於廣州珠江橋上升起青天白日旗拍照,以符號象徵擴大聲勢。
及至八十年代,當時雖不乏由台灣國民黨而來的資源,但本港一眾親台團體皆認定藍營勢力未會長留香港,因而把重點投放於各個與台灣連繫的慶祝活動,與香港社會脫節。麥業成指在港藍營遂走向聯誼性質,他無奈說:「香港本土政治經歷過八九民運、九一立法會直選,但我們(藍營勢力)沒有參與,而失去了這個政治舞台。」
1997年回歸後,藍營在本港政治舞台進一步褪色,他表示:「(藍營團體)變得像民間團體一樣,在檯面上唯一有議員身分的只剩我一個。」他直言今天香港的藍營既沒有台灣的支援,國民黨後人又不會加入,一般香港人更不會主動加入,藍營人士猶如「亞細亞孤兒」,力逃共產主義的夢魘,卻又孤立無援。
藍營團體老化萎縮 左派勢力迅速急升
相對共產黨的「左」,國民黨被稱為右派。港九工團聯合總會是歷史悠久的右派社團,主席李國強憶述,五六十年代左派和右派的衝突最為激烈。1949年內戰結束後,國共兩黨都為培植在港勢力,分別成立了勞工組織──「港九工團聯合總會」和「港九工會聯合會」(現香港工會聯合會,即工聯會)。他稱當時雙方勢力旗鼓相當:「那時候的人,要不是參加共產黨支持的工聯會,一般都會參加我們這個右派的工會。」
港九工團總會在藍營勢力最頂峰的六七十年代有近七萬會員,現在銳減至只有七千多。李國強指台灣於八十年代開始民主化,國民黨把資源放回台灣本土,台灣亦經歷執政黨更替,國民黨對海外團體的支持大幅減少。本港右派工會很少再得到他們的支持或聲援,而左派團體如工聯會卻日漸壯大,勢力懸殊。
現存規模較大的藍營「龍頭」團體還有於1983年成立的香港中山學會,較溫和而偏向學術性質。雖然大部分的右派社團都難逃萎縮的命運,但中山學會紀錄顯示吸納了如同鄉會、宗親會等的老化社團後,會員人數不跌反升,現時有三千多名會員,主要由右派人士組成。不過,現時學會主要舉辦聚餐等聯誼性質活動,以及如徵文比賽等的文化活動。
談到藍營勢力萎縮問題,中山學會副主席梁昌球認同六七暴動和八九民運都是吸納成員擴大勢力的時機,但藍營卻把握不到,唏噓地說︰「打咁大場風,樹葉都掃唔到幾簍返嚟。」親台團體在港雖未完全失去生存空間,但亦不過是自生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