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不同 易生誤會
同樣地,在南韓生活的脫北者亦面對語言問題。由於南北韓語在口音和用字上有所不同,在溝通上不時會產生誤會。現正在南韓經營餐廳的李冉閡曾因南北韓對「克」的量度有分別,而被顧客投訴餐廳提供的食物份量比餐牌上標示的份量少。她又試過把地布當作枱布,惹來笑柄。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鍾樂偉表示,雖然南韓統一院設立「Hanawon」項目,為脫北者提供三個月的社會適應教育,讓脫北者學習新的工作技能及適應當地語言,但仍然不足以令脫北者全面適應南韓的生活。由於大多數脫北者的教育水平都不及南韓人,他們也只能擔任低下層工作,欠缺向上流動的機會。
情緒困擾 或返北韓
鍾樂偉表示,社會上不少人對脫北者有偏見。有些人不滿他們奪取國家資源,標籤他們是「蛀米大蟲」,認為他們會帶來麻煩,甚至質疑他們是北韓派來的間諜。他又分析,脫北者對新環境感到陌生,同時亦懷疑身邊的人是北韓派來的間諜,對人缺乏信任,因此抗拒結交朋友。脫北者長期生活於惶恐下,缺乏渠道抒發壓力,容易醞釀情緒問題,曾經有人自殺,或者返回北韓。
加藤弘指出,由2000年到現在,約有200名脫北者定居日本,當中有三人因不適應當地生活而選擇返回北韓。
金正恩上場 脫北人數下降
金正恩於2011年在父親金正日離世後,成為北韓的第三代領導人。在他執政三年間,脫北者人數顯著下跌。以最多脫北者選擇定居的南韓為例,根據南韓統一部的數據,2011年逃往南韓的脫北者有2706人,到2014年只有1397人,減少了一半。
鍾樂偉認為,在北韓政權交接時期,國家穩定是十分重要。金正恩上場後,在北韓邊境下了「格殺勿論」令,無論脫北者能否渡江一律開槍射殺。同時加強邊境的搜查,以防人民脫北。另外,邊境士兵的工作待遇也比金正日時期好,人民較難只給「過路錢」便成功脫北。
日本非政府組織「北朝鮮難民救援基金」在中國邊境設有地下支援據點,協助北韓人逃脫。但組織表示,近年北韓政府容許邊境士兵收取脫北者的賄款,然後再舉報脫北者。有消息更指邊境的江流中放置了釘上鐵釘的木板,不少脫北者渡江時因而受傷,增加脫北的困難。
而國際特赦組織東亞研究員方欣浩亦指,從前北韓人民可以使用「中國手機」與中國的「接頭人」聯絡。但近年,政府開始發放干擾電波,令通訊變得困難或在通訊期間使電話出現怪聲,令人民逃脫無門。